我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丧葬法规体系,文明扫墓新风逐渐形成

2024-07-22 -

3月31日,2024年京津冀海上撒骨灰仪式在天津渤海湾举行。

本报记者 蒲晓蕾 文/图

3月31日,由北京、天津、河北省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碧海传情、情系海洋”——2024年京津冀火葬骨灰海上撒放启程仪式在天津渤海湾举行。载着35名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海上撒放船缓缓驶向渤海湾。船抵达指定海域后,家属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登上甲板,将亲人的骨灰轻轻撒入浩瀚碧波中。

今年清明节前后,越来越多的家属为逝去的亲人选择生态安葬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明方式悼念逝者,如送上一束鲜花表达哀悼。

清明节当天,1309个网络追悼会平台为188.28万人次提供网络追悼会服务。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安葬(移葬)骨灰2.21万具,其中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方式安葬2005具,占当日安葬总数的9.07%,比去年清明节当天增长58.75%。移风易俗、绿色葬礼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殡葬改革措施_推进殡葬改革_殡葬改革推进会

各地积极推进殡葬改革

天津自1990年开展海上撒骨灰活动以来,已举办了459次海上撒骨灰活动,累计撒骨灰2.6万余块。

“海上撒骨灰是从留骨灰到不留骨灰的殡葬改革,是从传统安葬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态安葬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涉及人们殡葬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更触及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变化。天津坚持把推行海撒服务与深化殡葬改革、培育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突出宣传引导、示范引领。”天津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是天津开展海撒活动第35年,相关服务已覆盖十几个省(区、市)。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殡葬改革,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海葬、树葬、花葬等绿色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山东省召开“随葬随移”殡葬习俗改革研讨会,开展“随葬随移”生态殡葬试点,在全省殡葬方式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在节地型生态殡葬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沂水县生态公墓、肥城生态殡葬模式、寿光老墓园改造、广饶县“深埋无墓+数字公墓”、崂山区纪念馆等经验,为全省生态殡葬进行了有益探索。

殡葬改革措施_推进殡葬改革_殡葬改革推进会

青海省各级民政部门联合文明办向广大群众发起文明扫墓倡议,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节俭葬礼、生态安葬、文明扫墓等相关工作。各商业公墓均设立“鲜花换纸钱”点,西宁殡仪馆连续七年举办“丝带寄托哀思”活动,海东福寿人文纪念园筹备举办第四届免费生态安葬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绿色低碳扫墓和节地生态安葬。

完善殡葬法规和政策体系

通过立法保障群众“来世”,是推动殡葬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1997年7月《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殡葬管理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阶段。近年来,已有数十个省市对殡葬管理进行了立法,我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殡葬法律体系,殡葬管理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

在积极推动相关立法的同时,国家和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更好地激发广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政策引导”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党员干部共青团员文明殡葬承诺书》《党员干部殡葬活动行为规范》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推行生态殡葬。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倡导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的指导意见》。 省民政厅等联合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公益性安葬(复葬)设施发展规划》《山东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大力推进节地型生态型公益性安葬(复葬)设施建设。

近年来,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我国不断完善殡葬法律政策,地方政府把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纳入保障基本民生范围,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公共殡葬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文明追悼会新风尚。

提升公共殡葬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国把提升殡葬服务能力纳入保障基本民生需求范围,通过纳入规划、统筹推进、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等举措持续推进公共殡葬服务体系建设。

天津坚持把海上撒骨灰服务作为做好生命“最后一程”民生服务的重要举措,狠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温度、服务影响“四个提升”,努力让群众的伤心事办得有温度。比如在“提升服务形式”方面,天津将活动形式由集中海上撒骨灰拓展到集中撒骨灰、个人撒骨灰、代撒骨灰;将服务预约由清明节前延长到全年预约,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上门撒骨灰服务;从无到有推动海上追思服务,自2011年起连续13年举办“城市文明·海上追思”活动,不断丰富海上撒骨灰的文化内涵。

山东积极推进安葬方式改革,近5年来,省财政安排1.4亿元支持节地型生态公益安葬(安置)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节地型生态公益安葬(安置)设施1.2万余处,基本实现市、县、乡三级公益安葬(安置)设施全覆盖。同时,山东省8个市出台生态安葬奖励补贴政策,对逝者家属给予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补贴。

四川坚定不移深化殡葬改革,紧紧围绕建设“法制葬礼、民生葬礼、绿色葬礼、人文葬礼、阳光葬礼”目标,省级持续落实绿色殡葬、民生葬礼政策,统筹绿色葬礼、移风易俗、服务保障等工作。全省每年无偿捐建生态墓(格)2000余座,向5000余户逝者家属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850万元,扫墓献花20余万株,节俭葬礼、节地安葬、低碳扫墓等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