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平仪式加“绿色” 让殡葬改革更“安全”

2024-07-24 -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记者 余震

清明时节,草木绿意,梨花飘香,又是一年春天。

办理好人民逝世后事务,满足“安息”需求,是重大民生关切,也是殡葬改革重点。近年来,我市围绕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殡葬工作走深走实,创新林地复合利用试点成果,推动生态殡葬多元化发展,为人生礼仪增添“绿色”。2024年年初还出台了《关于深化“五安工程”推进殡葬改革先行先试的实施意见》,让殡葬改革更加“安全”。

林地综合利用试点创新成果

殡葬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_大力推进殡葬改革_推进殡葬改革

用绿色实现永生

走进丹徒区新丰镇石城村人文生态纪念园,环视整个墓园,植被茂密,树荫成荫,自然风光一览无余。人文生态纪念园项目是丹徒区2023年民生工程之一,这里原本是一片“低效林”,现已改造为“林中隐墓”的节地生态安葬区,共安置安葬位500余处。

多年来,我市把公益性公墓、骨灰安置(安葬)馆建设列入民生工程,以重点民生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生态安葬容量,拓展文化纪念内涵,推动优质公益性安放(安葬)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8200余万元,完成政府“殡葬设施改扩建”民生工程26项。截至目前,共建成公益性公墓51座、骨灰安置(安葬)馆58座,2021年实现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全覆盖。 镇江市、丹阳市、句容市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成效显著的地区”。

“2021年,句容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林地生态安葬复合利用试点,完成18亩省级低效公益林改造,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市民政局副局长杨洪斌介绍,2022年,该市将继续扩大句容试点经验成果,确定丹徒区为省级殡葬习俗改革示范区,深入实施节地型生态安葬改革,推行节地型生态复合安葬方式,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建成3个区级生态人文纪念公园,总面积93亩林地,完成200亩林地生态安葬项目规划。 2023年,全市继续推进试点成果转化,新建市级1个、镇级3个林地生态埋置复合利用项目,共计面积174亩。

同时,各地还开展了多种生态埋葬方式,有花坛埋葬、草坪埋葬、树埋、墙埋,以及室内网格立体存储等,利用绿色实现永生。

深化“五大保障工程”

深入务实推进殡葬改革

为深入推进全市殡葬改革,带头确保逝者安息,今年初,镇江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深化‘五大安全工程’推进殡葬改革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

殡葬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_大力推进殡葬改革_推进殡葬改革

杨洪斌介绍,《实施意见》明确了“公益属性更加凸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优质服务水平更加提升”“风俗转变更加和谐”五大发展目标,围绕安宁、安心、安宁、稳定、安全“五大工程”,设置了30项任务,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各方面工作。

在“五大工程”中,“安息工程”是群众最关心的工程。杨洪斌介绍,重点是确保逝者有地方安葬、有葬式选择、按心安葬。“安息工程”将加强骨灰安放(埋葬)设施建设,丰富多种形式的节地型生态安葬方式,扩大骨灰安放(埋葬)服务供给,确保逝者死后能安息、家属能放心。

持续推动将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民生项目,2024年新建、改扩建不少于7处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环境、容量,扩大节地生态安葬区。补齐城镇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短板。按照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障需求、便利群众、区域统筹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数量、位置,加快城镇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建设,确保2025年底全市城镇公益性骨灰安放(安葬)设施实现区域全覆盖。

同时,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确保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多地低效林的生态条件,努力扩大森林生态安葬综合利用规模;扩大海葬、树(草)葬等节地型生态安葬服务供给。今后,本市将每两年组织一次骨灰海上撒放,每年为骨灰海上撒放者举办一次公共追悼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