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土葬、洞葬:唐代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
早期人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对鬼神“敬而远之”的观念,不去探究来世,而注重生死观念。丧葬仪式多体现“尊卑有别”、“尚人伦”、“礼法”的礼治精神。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它不断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发展。
他本人提出的生死皆苦、三生有因果等生死观,也对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逐渐与儒、道思想相融合。
随着佛教的兴盛,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僧尼的丧葬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内化到中国的丧葬习俗之中。
但僧尼传统丧葬制度与一般丧葬制度有所不同,其丧葬仪式和丧葬制度都有相应的仪轨和程序,以火葬、土葬、林葬、洞葬等为主。
那么,唐代僧尼的丧葬方式为何如此多样呢?
僧尼的传统葬礼
据僧人传记、碑刻及史料记载,唐代僧尼的埋葬方式主要有火葬、土葬、林葬和洞葬。
其中,除土葬受到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外,其余主要受到古印度和西方丧葬习俗的影响。
具体呈现形式如下:
1、火葬。这主要是指用火焚烧尸体,并将骨灰收集到盒子里的安葬方式。这符合佛教重视灵魂救赎的思想。
在佛教中,肉体被认为是灵魂升华的负担,所以需要火化,以消除人们对肉体的执念,让灵魂去往天堂。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圆寂后选择火化遗体,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僧尼学习他的做法,选择火化遗体来清净业障。
僧尼火化后收集的骨灰,通常被安放在地宫或佛塔内,埋入龛或佛塔内,制成雕像,或被风吹走,回归自然。
第二,土葬。土葬就是将尸体完整地保存起来,埋入土中。这也是中国很多僧尼选择的传统安葬方式。土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丧葬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周书》云:“万物皆有一死,死而归于土。”
对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国家来说,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土地上播种、收获,繁衍生息。
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生命不复存在,也愿意归于尘土。
唐代以前,已有大批僧尼圆寂后葬于僧墓,并把其功德刻于石的记载,因此唐代只是继承和延续了土葬习俗。
僧尼下葬前,一般都装进棺材,并在墓前立碑铭文,另外,也有将墓与塔结合起来的墓塔。
3、林葬。林葬是指将尸体留在旷野,任由鸟兽食用,尸体被食用后,遗骸由他人收走。接受林葬的僧尼主要分为教派和普通僧人三个等级。
其中,三品宗的僧人会选择在自己圣地的森林中安葬,并修建墓塔,一般接受林葬的僧人以禅宗出身为主,且有师徒传承关系。
僧尼葬于林后,尸体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将骨灰收集起来,埋入塔内或刻成石块。
第二,将剩余的遗物重新焚烧,收集舍利,修建佛塔加以安放。
4、洞葬:在洞穴内凿出龛穴,安放死者的遗体或骨灰。
洞窟的风格多种多样,一般在洞窟外安放佛像,在墓穴上开凿龛室,为逝者搭建继续祭拜佛陀的场所,表达僧尼圆寂后灵魂能往生佛国的美好愿景。
此外,在墓葬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洞窟形式,洞门不封闭或不完全封闭,可以看作是森林葬的一种变体,或者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森林葬的本土化版本。
虽然僧尼们没有将尸体完全暴露在荒野之中,而是选择安放在山洞之中,但是这种不完全封闭的设计,也明显暗示了方便鸟兽啄食。
唐代,佛教蓬勃发展,佛学盛行,僧尼繁多。
除了埋葬方式外,埋葬地点也颇有讲究。
唐代曾设立公共墓地,专门为僧尼设立。
如河南安阳保山灵泉寺塔林,是一座以摩崖塔形式安葬僧尼的地方。
此外,龙门石窟也是众多僧尼圆寂之后的理想安葬之地。
这类墓葬一般不讲究派系等级,任何寺庙的僧尼都可以埋葬,这也是受传统宗族葬的影响。
除了公共的僧尼墓地外,还有特定寺庙或教派的专墓。
一般适用于有师徒关系、葬性质明确的僧尼,如玄奘与其弟子窥基等。
一些名高僧圆寂后,僧尼往往会就地建塔,将他们葬于寺内,以保护当地的环境。
如大兴善寺的不空佛塔。
有些僧尼选择返回家乡,将遗体安葬在家乡,这是受到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影响,强调将死者葬在祖坟。
事实上,唐代僧尼丧葬制度的多元化,主要源于与传统丧葬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在传统的丧葬观念中,土葬是主流,因此自然催生了墓塔结合、洞葬等一系列的葬型,中国僧尼也从中衍生出了“全身舍利”的概念。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中国古代传统丧葬哲学中,强调“视死如生”的思想,即保存尸体的完整性,为重生做准备。
因此我们在很多出土的墓葬中都能发现保存完好的穿着衣服的尸体,如汉代流行的金绣玉衣、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云母等,都是为了保证尸体不腐烂,以便升天。
在两种理念的冲突中,我们看到,当一些高僧临终前留下遗嘱,希望弟子按照他们的嘱咐将遗体葬在荒野时,很多弟子脸上流露出“不情愿”的表情。
佛教葬礼的世俗化
道宣曾说:“寺庙的仪式是要超脱于世,葬礼的隆重是要脱离世事。”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对生死的认识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隋唐时期,在皇室的支持与推动下,佛教得以建立自己的宗派,并逐渐与儒教并存。
在政府、僧众及信众的大力推动下,佛教在唐代已全面渗透到中国民间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中,因此唐代的丧葬习俗自然也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1.火葬的普及。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的习俗,非常忌讳破坏尸体。
因此,火葬随着佛教传入后,起初并不盛行,但随着唐代佛教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于火葬的包容度也逐渐提高。
在民间,即使非宗教人士也接受火葬,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
对于一般的贫困家庭来说,一般很难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一场大型的丧葬。
而火葬工序相对简单、繁琐,可以节省农用地和丧葬费用,因此逐渐成了许多普通百姓的“无奈”措施。
在瘟疫流行的灾年,火化死者也是遏制瘟疫进一步蔓延的有效手段。
但对于统治者来说,新的火葬习俗不仅改变了固定的丧葬制度,其深层内涵还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维系统治阶层的儒家文化的冲击。
这些习俗体现的很多教义和观念都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所以火葬习俗尚未得到官方的认可。
此后历代统治者也都明令禁止火葬,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遏制民间火葬的风潮。
2. 七七禁食
至今在很多地区仍然流行的“前七天”的说法,就是由佛教文化演变而来的。
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根据前世的善恶业报,注定投生到六道不同的果位。
但在轮回之前,有一个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灵魂每七天就会寻找一次未来的生活伴侣。
灵魂需要七个期,也就是四十九天,才能完成轮回。
所以,世人需要在七的倍数天,诵经斋戒,帮助亡灵结下善缘,从而助其灵魂往生善处。
因此,在唐代,死者的子女遵循孝道,为死去的父母举行“七日祭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社会共识。
3. 盂兰盆节
盂兰节就是今天的中元节。“盂兰”是倒挂的意思,形容苦难的心情。
因此,盂兰盆是用来帮助人们忍受倒吊之苦的一种法器,在佛教中象征着这种法器能拯救已故亲人脱离痛苦,给他们带来解脱。
因此,佛教徒们开始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主要目的是祈祷祖先的超度。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观念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不谋而合,因其体现了传统的祭祖、孝道观念,所以一经传入,便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
到了佛教兴盛的唐代,盂兰盆节更加受到朝廷的重视。
受上层社会榜样的影响,当时的盂兰盆会规模十分隆重,王室会向各官庙送盆,并奉献各种花蜡、果树等物品,送别队伍会穿着华丽的服饰,并伴有音乐和仪仗队,场面极其壮观。
如意元年,武则天亲临洛阳南门参加这场盛大的佛事,会上乐舞高雅,意在彰显先帝的伟大。
盂兰盆节最初的悲伤,渐渐地对僧侣们变成了喜悦。
宋代以后,随着佛教文化与当地道教思想进一步融合,原来的“拯救亡灵苦难”逐渐转变为“以盆喂鬼”,演变为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并形成了“鬼节”之名,其内涵也扩大演变为拯救野鬼。
如今,鬼节的佛教色彩已淡化很多,而成为一种以祭祀祖先、祈福亡灵为主的文化习俗。
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出现的大量佛教元素,是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与传统儒家、道家思想逐渐融合的产物。
民间传统丧葬习俗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融合,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反而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影响至今。
结论
总体来看,唐代僧尼丧葬制度呈现出世俗化、地方化两种趋向,这也是佛教在地方扎根、与地方融合的必然结果。
外来佛教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也随着唐代国力的增强和佛教的兴盛对民间葬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内化为本土的葬礼习俗。
由于时代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丧葬形式和观念自然会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对民间丧葬习俗进行理性分析,以便正确认识和对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更好地传递社会价值,服务于全社会。
参考:
[1]冉万里.唐代僧尼葬制初探[J].乾陵文化研究,2005(01):80-93.
[2]王伟平.论六朝佛教的确立及其对中国丧葬观念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15(04):139-144。
[3]李随森,焦建辉.石窟寺佛教葬形与传统丧葬仪式的关系[J]中原文物,2002(04):65-6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