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石窟造像和碑刻都留下了他们的艺术痕迹……
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大胆追求自由独立,并以自己的才华载入史册。 在龙门石窟中,还有几位杰出的女性,她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德行为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增光添彩。
说起龙门石窟石刻中女性的艺术成就,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龙门石窟的万佛洞。
万佛洞: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麓,已有1336年的历史。 是一座华丽、宏伟、设计独特的皇家洞窟。 洞内南北壁整齐排列着15000尊小佛像。 。 万佛洞因此得名。
“于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竣工,由太监姚神标与内寺云禅师合建,每龛造像一万五千尊。”
当我们抬头时,目光聚焦在洞顶雕刻精美的莲花上。 周围还刻有一圈唐楷书。 这是万佛洞顶所刻造像的年代记录。 公元680年农历正月初一,5月30日万佛洞竣工,其设计者姚神标和智云禅师别出心裁地将传统的长方形碑文转变为新的雕塑,将莲花环绕并融为一体。洞穴顶部。 这一创举不仅在龙门石窟中是绝无仅有的。 纵观全国石窟,也是十分罕见和独特的。 这两位设计师是龙门石窟佛龛造像中唯一的女性设计师。 这两位妇女将万佛洞的人物设计得柔和、飘逸、细腻、栩栩如生,不仅体现了当时佛教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也体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万佛洞顶
除了洞顶的设计外,洞的南北壁上整齐的佛龛内还供奉着15000尊小佛像。 它们就像一幅充满汉字的杰作,令人耳目一新。 这15000尊小佛像远看千篇一律,但近看却给人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 被誉为“众生成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洞主壁中央供奉着阿弥陀佛主佛。 她有一头螺旋状的头发,宽额宽耳,清眉秀目,平和安静。 雕刻精美,线条清晰,刀法简单。 是唐代石窟的典型代表。
万佛洞主佛阿弥陀佛及南壁万佛
万佛洞作为大型皇家石窟,无论是造像群的布局,还是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这是两位古代女工匠将现实生活与丰富想象紧密结合的产物。 使其人物庄严、雄伟、神奇,充分展现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国力和高超的文化艺术造诣。
此外,龙门石窟自古就有“伊阙碑林”之称。 碑上有铭文2800多处,其中碑上书法杰作“龙门二十品”。 这些铭文中也有女性。 建设者们,他们资助为自己的父母、丈夫、孩子塑像、刻碑,为龙门石窟的碑刻留下了艺术瑰宝。
莲花洞北壁有高约13.5厘米、宽约47厘米的碑刻,名为“清宋京妃所建释迦牟尼像”。 碑文中提到,“我的父母是如此的善良和善良,我没有办法报答他们养育他们的辛苦,现在我永远也不会报答他们。” 半举簪带,是高碧净塑释迦牟尼像的地方。”雕像上的铭文记述了北魏时期,一位宋姓女子,名叫静妃,贡献了自己一半的身躯。珠宝和衣物为已故父母的雕像祈祷,希望他们在西方美好的土地上安息。
《宋静妃妃造释迦牟尼像的故事》
20幅龙门中的第三幅《不语郎妻义父造亡夫像》,是20幅龙门中字数最少、版式最小的一幅。 结构凝重,意境洒脱,尤求凝重之变。 ,颇有一种威严之感。
—
—
《不语郎之妻亦芙为亡夫塑像》
碑文上写着:“太和二十年,不玉郎张元祖不幸圆寂,夫人为他塑像,希望亡夫升入佛国。”
—
—
补玉郎张元祖是古代掌管皇帝轿子的小吏。 不幸的是,他死了。 妻子思念丈夫,为他塑像祈福,祈求他免去地狱轮回之苦,升入佛教慈爱清净境界。
二十项中的第十二项是《广川祖母妃为小孙子造弥勒像记》。 位于古阳洞顶西南侧。 与景明三年广川祖母妃为亡夫修建的弥勒佛像龛隔开。 1米左右。 纪念碑呈长方形,呈水平状。
—
—
《广川祖母妃为小孙造弥勒像记》
碑文描述广川侯公主在丈夫和儿子去世后,“历尽磨难”,“求师”,严教幼孙灵宗。 八年后,景明四年(公元503年),特制一尊弥勒佛像,表达她“孤养小孙,保诸侯国”的“薄心”,祝愿小孙子早日成家。 “出现”。 永康”、“孙夕延年”。
—
—
龙门石窟斑驳崖壁上的这些壁龛中雕刻的石窟造像和碑刻,讲述着它们千百年来的故事……它们为龙门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并留给了后人。 它是一种品质、天赋或美德。 这些女性在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的艺术辉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