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葬礼习俗 - 火葬和塔供奉

2024-08-24 -

佛教葬礼习俗 - 火葬和塔供奉

佛教葬礼有火葬、葬塔的习俗。火葬又称火葬。《辞海》对火葬的定义是:“巴利语的音译,一为‘佗比’,意为‘焚烧’或‘焚尸’。佛教僧人圆寂后,将遗体火化,谓之火葬。”《佛经词典》对火葬的解释大致如此:“巴利语或。又译为‘佗比’、‘迦毗’……原是古印度的丧葬方式之一,先将死者尸体焚烧,再将遗体安葬。这种丧葬方式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在佛教徒中广为流传。佛教传入中国时,这种丧葬方式也同时传入。”两千年来,中国佛教一直将此尊为重要的宗教仪式。

《辞海》对火葬的解释是:“亦称‘火葬’,是丧葬方法之一。最早流行于古印度。《论藏》卷六说:‘家属死,山布提人,送尸于山,焚尸而弃。’”《大唐西域记》卷二说:‘丧葬有三,一为火葬,堆柴而焚。’”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高僧传》卷二说:‘鸠摩罗什卒于长安。……依洋法,以火焚之。’现今指处理死者尸体的方法,即用火焚尸。”

在印度,佛教的火葬方法是将遗体直接放在一堆柴火上焚烧,这种方法在印度和尼泊尔至今仍可见到。佛教传入汉地后,寺庙中僧人去世,一般使用专门的骨灰瓮,死者盘腿坐在瓮中,瓮中再装上柴火、木炭、松香、香料等,点火焚烧。一些较大的寺庙还设有转世窑,供僧侣和信众火化。

汉族传统的丧葬方式是土葬,火葬是佛教的一种特殊丧葬方式,中国古代民间也有火葬,但只用于罪犯、瘟疫、穷人等。

与火葬同时形成的塔葬也源于佛教,佛教徒火葬后的骨灰(或舍利)通常供奉在塔内,供奉仪式称为“入塔”。

火葬场咨询热线客服_火葬_火葬费用一般多少钱

《辞海》对塔的解释是:“塔源于印度,又称舍利塔或tupo,是梵语Stupa或巴利语Thupo的音译,用以存放舍利或经书等。”《佛经词典》说,塔音译为“舍利塔”或“浮图”,译为“大墓”、“坟墓”、“方墓”等。又说:“将佛陀的遗体或舍利埋葬于墓中,作为清心祭祀之所,此即塔(舍利塔)之由来。”词条还谈到:“在后来的发展中,塔供养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二因缘经》说,僧人圆寂后,也可建塔供奉。”

律藏中规定,律藏上师、为佛门服务的僧人、有大德行的僧人,均可建塔。后来僧人不仅有舍利塔,还有“肉身塔”。此外,一般信众也可建塔安葬尸骨。因此,《律藏杂记》卷十八专门规定,供“一般善人”修建的塔,可以“平顶无顶”。至于上述“舍利”的理解,应该有专门的文章来介绍。简单来说,“舍利”也是遗物的一种。

但塔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相结合,塔的构造、类型、用途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和风格。形成了塔陵、塔林、塔院、供信众安放骨灰的“普通塔”,构成了佛教塔葬特有的传统。尤其是其风格特征,也为世人所熟知,并存至今。如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山东灵岩山塔林、山西五台山塔林、江苏南京天龙寺塔林、江苏扬州高旻寺普通塔、浙江普陀山普通塔等,都是我国塔文化的宝贵遗产。火葬、塔葬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佛教徒所传承,也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