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原始村落:卫(yù)池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这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前人类文化遗址。 说起蒙城,大家一定能想到一个人:牛群。 牛群曾任蒙城县令。 蒙城县城从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还是回到这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吧。
发掘现场
尉迟寺遗址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的遗迹。 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遗址上曾经建有一座寺庙。 相传是为纪念唐代将领尉迟敬德驻军于此而建,故称“尉迟庙”,尉迟庙遗址由此得名。 是我国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的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该遗址199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原创第一村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8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7000多平方米。 共出土红烧土房基10排(组),共41间,墓葬217座。 以及灰坑、祭祀坑、动物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历史学家称为“堪比金矿的资源”。 这里介绍一下代表性文物。
1、红烧土楼
国内其他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红烧土房,但“中国原始第一村”的红烧土房最为集中、完整、保存完好。 红烧土屋的制作方法是收集大量木材,用粗木在各个角落立起柱子,然后用细木像栅栏一样扎成木骨。 然后在木骨上涂上泥。 一层泥干后,再涂一层,直到墙厚约50厘米。 当时的房屋屋顶不是用草盖的,而是像干墙一样在木骨上涂上泥土。 整个泥房都抹灰后,整个房子都被大火烧毁了。 烧完后,再抹灰,然后再烧,直到泥房里的水干了,木柱碳化,房子变成红色。 现今发现的红烧土房面积从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 可以说,红烧土房是原始人制作的最大、最坚硬的陶器。 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又防潮,坚固又美观,所以被称为“豪宅”。
红烧土房模型
2.鸟形神器
该物为陶制品,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呈塔形,下部呈圆柱形。 整个器物高60厘米,底部直径10厘米,中部直径20厘米。 器物顶部为象形“鸡”形,两侧附有对称的抽象体。 当时虽然确定它不能作为实用器物使用,但推测它很可能是一件象征性的器物,与部落使用鸟类作为图腾、象征权威、并放置在固定祭坛上以供祭祀有关。村民们尊敬和崇拜。 。
鸟形文物,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收藏
3.七足空心装置
物体总高度约为30厘米。 上口圆形,直径13厘米。 腹部稍大,直径约20厘米。 腹部还开有三个等距离的小孔。 器皿底部有七个锥形腿,每个长约7厘米,支撑着整个器皿。 乍一看,它比花瓶还要精致漂亮。 七个圆锥形足均匀排列在罐底。 由于中间的腿附着在底部的最高点,因此它比周围的六条腿长出约2厘米。 七个支腿不在同一平面上,无法将船正常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 腹部增加的三个孔证实了它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 尉迟寺一次性出土的此类器物仅6件。 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它们尚未在其他地点或文化中出现过。 这件神器可能与祭祀有关。
七足空心器,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收藏
4. 儿童骨灰盒和棺木安葬
尉迟寺遗址共发掘大汶口晚期墓葬92座。 其中,成人竖坑墓21座,儿童瓮棺69座。 21座成人墓中,仅有3座有陪葬品。 69座儿童瓮棺葬中,每座墓葬中至少出土器物1件,最多出土器物5件。 主要随葬品为大口瓮,口上有大折边盆。 大口瓮口下刻有一组“日月山”符号。 这些儿童坟墓的陪葬品相当豪华,连成年人都无法享受。 4500年前,先民们还在使用石器。 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罐子,一定是得益于当时的高级工程师们的巨大努力。
瓮棺葬模型
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大汶口文化聚落研究的空白,建立了大汶口文化新的地方类型:尉迟寺类型。 经过两阶段的大规模发掘,完整再现了尉迟寺聚落的整体建筑格局,对于全面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域、聚落形态、墓葬体系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周边地区的同时代文化。 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文化和江淮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蒙城县政府正在筹建一座大型国家博物馆,再现中国史前文明。 希望朋友们有机会参观、了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