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宰相诗人风范
张九龄:宰相诗人风范
2005年2月16日 08:36 南方日报
时间和空间视角
海上明月升起,我们与天涯海角共享这一刻
细数在广东出生长大的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就不能不提到享有“自古江南第一人”、“岭南诗歌鼻祖”美誉的张九龄。
张九龄,祖籍韶州(今韶关),是岭南第一位宰相。作为开元朝的一位英明宰相,他政治上高瞻远瞩,忠诚直率,敢于扬善避恶,留下了造福后世的遗产。与姚崇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和宋璟无私的刑赏相比,张九龄是一位成熟、务实、勤于政事的宰相。当今广东人的务实精神,一定与张九龄的政治作风有关。张九龄之所以受到众多官僚和文士的称赞,不仅是因为他的成就和文章在同代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统治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张九龄始终不渝走正道,在逆境中挺身而出。他居安思危,能够提前预见到安禄山、李林甫等人的谋反行为。不幸的是,唐玄宗被奸臣欺骗,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因奸臣的迫害而辞职回乡。他出朝不久,安禄山就叛唐。 《新唐书》也说:“若除掉张九龄,代之以李林甫,乱局就平息了”。可见,如果张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改写。写。
有学者认为,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他“以民(人民)为己任、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操有关,“从不卖公共物品,却用公共物品为老百姓出谋划策”,这与老百姓的忧虑密切相关。意识是无法分离的。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十一的张九龄上书在大庾岭开新道,后奉命实行。大庾岭新路又名梅岭驿路,是历史上连接北方和岭南的交通大动脉。它的建设连接了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扩大和沟通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为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明月照海,人间共此一刻”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相比之下,其作者张九龄却常常被世人遗忘。在唐代诗歌上,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人。他开创了山水田园派,是同时代的文学流派。 《唐诗三百首》前四首都是张九龄《邂逅情怀》中的诗(另一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前两首诗出自张九龄《情怀》组诗)。至于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驯化信鸽第一人,恐怕就更鲜为人知了。
由于张九龄长期旅居国外,原本家乡的痕迹并不多,现在留下的遗迹就更少了。在我们探访张九龄家乡的几天里,我们看到这里的干部群众自觉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并努力将张九龄文化与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生态。 ——旅游品牌。但受限于当前山区经济形势,张九龄文化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遇到了瓶颈。历史文化资源是无价之宝。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时,停留在保护阶段的历史文物才能真正变得“活跃起来”,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张九龄的风范和英雄名字才不会被世人遗忘,他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核心技巧
张九龄,祖籍韶州(今韶关),是岭南第一位宰相。作为唐朝英明的宰相,他政治上富有远见,而且忠心耿直。他被誉为“曲江风范”,其遗志将造福后世。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诗句“海上明月升,人间共此一刻”脍炙人口。在唐代诗歌上,他受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的启发,开创了山水田园派。如今,韶关正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其在推动韶关经济、文化、旅游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业。
张九龄一生的贡献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馆,字子寿,谥号。唐代韶州(今韶关)曲江人,号“张曲江”、“文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宰相的岭南人。被誉为“唐代无双学者,自古江南第一人”。他一生三次入朝,在朝廷任职二十多年。先后担任左十一、左不缺、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务。“开元之治”体现了张九龄不朽的功绩。张九龄在位期间,为人正直,敢于斥责。他竭尽全力支持国家,积极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务实、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鼎盛”,防止唐朝由盛转强,为暴政的衰落和崛起做出了相当大的历史贡献。后人盛赞张九龄的历史功绩、气节和政治远见为“曲江风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而且是张说之后一代文学大师。他开创了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从初唐走向盛唐的桥梁和标志。
后代的评论
张九龄第41代孙张朝炎:
发展家乡是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始兴县矮子镇张九龄祠堂上一次大规模整修是在四年前。这是一位现居东莞的后人捐赠的。修缮完成后,这位东莞后裔每年都会回来祭拜祖先一次,修葺祠堂。我在始兴县旅游局工作。据我了解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也在规划建设祠堂和故居。张九龄祠堂及故居的保护修缮将纳入矮子镇整体旅游开发项目。
然而,无法快速收到资金是我们山地旅游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先富起来的张九龄后裔聚集起来,共同努力,相信张九龄家乡的发展腾飞指日可待。
记者目睹
古往今来,曲江有遗
【九陵墓地】
谁知道住在森林里的人,听到风声坐在那里,都会很高兴。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墩子头村的一座山坡上。因历代都有祭扫活动,故此山被当地人称为相山。
沿着一条鹅卵石小路,我们来到了山脚下的“张文公庙”。据介绍,该祠堂是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修建的,“文革”期间废弃。 1982年,韶关市政府整修陵墓时,对寺庙进行了整修,焕然一新。庙内墙壁上镶嵌着张九龄之妻张九龄、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张九龄之弟张九龄的四块古墓碑。这些碑石可能是民国八年建寺时从墓中取出并镶嵌于此的。碑文上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只是部分剥落。韶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松南告诉记者,张九龄夫人的坟墓位于张九龄墓的稍下方。九陵之弟九皋之墓在九陵墓右侧山麓,九丈墓在左侧山麓。 1978年,山周围被列为“张家墓地”。 1985年8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卵石路在张文公祠旁继续蜿蜒而上,到了地势稍平坦的山坡上,就看到了张九龄的墓地。墓室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正面呈凹字形。墓碑上写着“右相史行伯、张文宪墓”。墓左右两侧有“乔苏永禁,竹帛尚存”的圆形石刻。 。
据报道,该墓曾多次被盗。 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发掘时,仅存零星残片。一块非常完整的石刻幸存下来,这就是《张九龄墓志铭》,也就是墓志铭。张九龄的出生年月之谜被解开。因为《旧唐书》和《新唐书》均称张九龄出生于公元673年,而一些民间资料记载张九龄出生于公元678年。
在当地专家的带领下,记者用手电筒在黑暗的张九龄墓中摸索。墓室数平方米,有穹顶,内壁有壁画斑块,这在唐代较为罕见。广东省文化厅投资6万元、韶关市政府投资4万至5万元,对张九龄墓及其家族墓地进行保护修缮。
张九龄墓前有一朵桃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据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梁新华介绍,这朵桃花是这里自己长出来的。从这里望去,就像一个小盆地,开阔而雄伟。山下小村庄的炊烟依稀可见。这不禁让人想起张九龄的《情怀》第二部:“谁知居林者,听风而坐相赏,一草一木各有心意,何必求美色呢?”
【九龄故里】
唐代无双学者,江南第一人
始兴县矮子镇石头塘村位于龟山与泸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记载,张九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缭绕的地方。
艾子镇是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山沟,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国民革命军原师长张发奎。
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破旧的土坯房前。房子前面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为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建立产业,以务农为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的母亲卢氏在始兴怀孕十个月,仍未生产。父亲见妻子身体粗壮,体弱多病,怀疑她得了黄疸。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位医生兼算命先生。诊断后,老人告诉张九龄的父亲:“腹中的胎儿是个不平凡的人,因为这个地方太小,容不下它,所以可能要生在一个大的地方。”听。丈夫说,张家没办法,只好搬到了韶州。相传张九龄就出生于此。但张九龄出生后也回到了始兴老家。始兴县脍炙人口的“捉老鼠拆朝廷”的故事,就源于张九龄年轻时在石头堂读书的经历。
距张九龄故居不远的七岗寨山麓有一座张翁公庙。走近祠堂,“唐无双儒,江南第一人”几个字映入眼帘,给这座不起眼的祠堂增添了不少光彩。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公雕像,雍容华贵,让人想起后人对张九龄的评价——他的风采。
据介绍,这座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它是从位于龟山岗左上山麓的旧庙迁来的。民国三十二年冬整修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生日,张九龄祖父张君正的四十一世孙张发奎出席了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
艾子镇镇长唐爱良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总理面”。据说是张九龄的母亲在张九龄晚自习时为他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在于,久煮不烂。如今,总理粉已成为本土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还积极招商引资,希望将当地生态资源与丰富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梅岭邮路】
昙昙坊有五轨,于阗有四环。
位于江西大峪与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岭南经贸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梅观所在的梅岭,是大禹岭南麓。因秦时在此设立,故又称梅观。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十一的张九龄与时任宰相姚崇意见不合,自长安南归,自称是生病回到家乡赡养母亲。张九龄南返时,途经大峪岭,看到古道年久失修,险象环生,难以行走。然而唐朝的经济极大发展,南北货物流通日益频繁。 “运了就一不守规矩,运了就负重”的古道已经不适应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于是张九龄上书唐玄宗,开“大庾岭新道”,改善南北交通,充分利用“牙、革、羽、鱼、盐之利”。岭南的“海市蜃楼”,做到“上够库,下够库”。足以支撑江淮河水的需要。”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并命张九龄主持发掘工作。张九龄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 “一季,不用一季”,挖出一条长约20丈、宽约3丈的山路,可容两辆马车并行,使梅关古道“平坦方正,五轨”,于阗与于阗并走通往四个方向的道路。
一到梅岭下车,你就能感觉到这里的气温比城里低。据记载,张九龄在大峪岭开凿新路后,历代曾多次修葺。我们走的古道是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叔招募民工修建的,用鹅卵石、花岗岩铺成。当时,郑叔铺设了90多里的山脊道路,并在路旁种植了松树和李树。
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经含苞待放。古代,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不少诗人、诗人纷纷前来雪中寻梅,留下了许多关于梅花的优美诗篇。文豪苏东坡留下千古诗句:“梅花开时,百花齐放,路人皆不来。不尝青梅酿酒,值得观赏”细雨催熟黄色的李子。”
梅关古道蜿蜒南北,北接江西漳水,南接广东镇江。张九龄发掘的梅关古道,实际上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历史上,不少中原官员、世家望族通过这条道路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通过这条道路传入南粤。当今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祖先大多是通过梅关古道南迁的。
秘书的观点
韶关市委书记秦卫东:
三五年打造九菱品牌
历史上,韶关出了两位著名的名人,一位是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一位是宋代名臣于靖。去年,江泽民同志来韶关视察。他在参观韶关博物馆时指出,张九龄是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才。他背诵了张九龄的名言“明月照海,与世人共享这一刻”。
回顾张九龄的历史功绩,我觉得对今天的韶关经济、文化等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300多年前,张九龄提出并主持开通了梅岭古驿道,为连接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道路与金融息息相关。山区要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为此,我们决心加快韶关铁路、韶关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和市县一级公路建设。这些交通干线的早日开通,也将对当今泛珠三角的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作用。
张九龄为官清正廉洁,德行代代相传。他被誉为“曲江风格”,是韶关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教育官员要以德为人,以德为官,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在山区开发过程中,张九龄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尤其值得挖掘。因此,我们提出“韶关能做,韶关能做好”,激励山区人民在各项建设中不畏困难、敢于胜利。
韶关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部署,韶关要紧紧围绕张九龄等当地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粤北特色文化。
打造张九龄文化品牌是韶关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韶关将在三至五年内,在张九龄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将为韶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事业作出贡献。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需要组织专门团队,对张九龄文化的特点、内涵、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保护韶关各县(市、区)张九龄遗址;保护“丰都路”等现有纪念地。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将重建丰都楼,以纪念这位当地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家族墓地将开发为文化景区。韶关还将新建九陵文化广场、九陵雕塑等纪念场所。今年下半年,韶关新建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也将被命名为“风度”。
专家意见
原韶关师范学院教授黄智慧:
应加强岭南诗祖研究
研究张九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1989年3月,韶关市召开纪念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备委员会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120篇,最终评选出28篇论文编辑出版《张九龄研究论文选》,内容包括纪念论文、政治学论文、历史学论文、文化史学、思想政治学论文等。历史论文。论文有文学论文、经济论文、研究论文、信息论文等几大类。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张九龄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我认为学术界还没有给张九龄摆上应有的位置,以至于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叫《孤独的张九龄》。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认为,唐诗以张说为指导,以张九龄、王维为核心,李白总结升华。作为“岭南诗歌鼻祖”,张九龄应该为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所熟知和熟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在广东出生、长大的文化名人,是岭南人义不容辞的任务。
韶关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应该有相应的景点让世界了解张九龄。此外,政府应协助建立张九龄陈列馆和张九龄地方研究实验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景泉:
历史上名人的后人怎会不知道这一点?
张九龄、赵佗、冼夫人等并称为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下,一批文化名人丛书将陆续推出。我写的是张九龄。过去对张九龄的研究并不多。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但实际上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另外,他是广东人,生于韶关,卒于韶关,有“岭南千年第一人”的美誉。作为岭南后裔,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张九龄呢?
或许是由于长期在外做官,张九龄家乡的文物并不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听说韶关将重建丰都楼,始兴已有九岭步行街、九岭公园等纪念建筑。
总策划:杨兴峰、李忠胜
采写:记者张彦池、刘海滨、实习生李银川
通讯员:梁健、黄云武、刘晓红、吴志红、钟俊峰
摄影:本报记者 刘丽琴
图片:
张九龄石像位于韶关市曲江花园。张九龄(张曲江)被唐玄宗称赞为“曲江风范”。刘丽琴
张九龄夫人祠位于梅岭古道旁。刘丽琴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郊区,至今仍保存完好。刘丽琴
秦卫东接受采访。刘丽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