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一百年,青春焕发青春

2024-11-16 -

主讲人:郑秉林演讲地点:上海大学文学院演讲时间:2023年10月

郑秉林,兰州大学精英学者一级教授,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着有《敦煌历史地理》、《敦煌碑刻集评(增订本)》、《敦煌通史·两汉卷》等。

敦煌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特色方向。它是一门以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学术发展史看,敦煌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研究对象不断扩大。根据敦煌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学术界将敦煌学分为狭义敦煌学和广义敦煌学。

狭义上的所谓敦煌学也称为纯敦煌学,即以敦煌经洞、敦煌石窟出土文献和敦煌历史地理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广义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出土文献不仅限于藏经洞出土的文物,还包括敦煌汉简及邻近地区出土的文献。 ,如吐鲁番文件、黑水市文件;广义上,敦煌石窟除莫高窟、榆林窟外,还包括河西石窟、兵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隆中石窟、龙洞石窟、关中石窟、中原石窟、西南石窟、古龟兹高昌石窟等石窟以及中亚的印度石窟;敦煌历史地理学以敦煌为核心,还涉及河西、西域历史地理学,包括中世纪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严格来说,凡是利用敦煌文献、敦煌石窟及相关资料进行的学术研究,都可以视为敦煌学的研究范畴。敦煌学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多学科方向。它从敦煌历史、文物延伸到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研究,涉及语言、历史、经济、宗教、艺术、音乐等学科。 、天文学等

敦煌学是一项国际知名的研究。自从藏经洞出土文物流散海外以来,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此后,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通过联合学术研究、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频繁的平等交流,敦煌学已成为连接国际学术界的桥梁和纽带之一。随着国际上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以敦煌学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研究再次升温。敦煌学在梳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同时,要积极为丝绸之路的经贸发展做出贡献,用翔实的资料回顾丝绸之路历史上的贸易往来,展现丝绸之路之间的经贸关系。远古祖先。 ,为当今的经贸往来提供历史借鉴。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_姜夔词新释辑评_敦煌碑铭赞辑释

上海天文馆“敦煌星空”主题展的器乐表演。 (2023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发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窗口

敦煌学史料丰富,内容复杂。它们蕴藏着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窗口。

敦煌学是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而出现的一门学科。敦煌文献被斯坦因、伯希和、奥尔登堡、大谷探险队等掠夺,并被王道士、敦煌乡绅等人驱散并分别收藏。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瑞典、丹麦、印度、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均藏有它们。因此,以藏经洞遗存为基础的敦煌学研究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国际性的学术研究。 。中国的敦煌文献除国家图书馆外,还保存在十多个省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敦煌文献亦被台北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香港其他相关机构收藏。具体数量估计在7万册左右。

随着敦煌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敦煌学与相邻研究领域和范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新形势要求敦煌学不断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敦煌石窟艺术的角度来看,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与中世纪丝绸之路的石窟艺术密切相关,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联系。历史上,敦煌石窟艺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中亚石窟等中原石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敦煌学研究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必须与其他石窟艺术研究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均衡。例如,在甘肃地区,对敦煌石窟以外的其他石窟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不够。该领域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前景。

2000年以来,敦煌学术界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反映了敦煌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石窟艺术研究与敦煌文献研究相结合,二是敦煌石窟艺术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石窟艺术研究。敦煌学研究与西域史、中外关系史、中古民族史、唐史研究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敦煌学术界在关注自身新的重大突破的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相邻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发现。例如,近年来,考古界在西安、太原、固原等地发现了多处粟特墓葬,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为粟特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2004年和2014年两次“中国粟特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趋势,那就是敦煌学走上了多学科研究的道路。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_姜夔词新释辑评_敦煌碑铭赞辑释

2023年7月30日,游客参观麦积山石窟。新华社

100年来硕果累累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藏经洞文献、社会历史、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敦煌文献解读

中国学术界自1909年接触敦煌文献以来,就开始了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经过我国与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以敦煌文献整理研究起步的学术研究领域逐渐扩大。 ,并成立敦煌学。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历史问题一直是敦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敦煌文献的研究与编纂至少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敦煌文献的编目出版,主要集中在20世纪,在21世纪也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各国收藏的敦煌文献逐渐公开。如《敦煌珍宝》、《英国馆藏敦煌文献》、《法国馆藏敦煌文献》、《俄罗斯馆藏敦煌文献》、《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甘肃敦煌文献》馆藏》、《北京大学收藏敦煌文献》、《上海博物馆收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天津美术馆收藏敦煌文献》、《敦煌秘闻》等。另一个大方向是分类、整理和整理。敦煌文献研究.对此,前辈学者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如《敦煌变文选校勘》、《王梵志诗词校勘》、《敦煌经文献集》、《敦煌社会史》等。英国文集》《文献解说》等。 《英国馆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解说》(第1-15卷)是首都历史学院教授郝春文团队历经20多年编撰研究的重大成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原会长。 20世纪90年代,以张永泉为首的一批敦煌青年学者开始了《敦煌文献集》的编撰工作。 《敦煌文献宝典》按照传统的四分分类法对敦煌文献(汉译佛经除外)进行整理和整理。整理工作包括命名、题名解释、文字记录、校勘等,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准确的校勘,排版敦煌文献易于查阅,使之成为像标点符号一样的“定本” 《二十四史》的版本,使敦煌文献成为各学科通用的资料。

从敦煌文献编纂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来看,敦煌文献的出版已基本结束,数字化也迅速发展。当前最困难的任务是新形势下如何整理这批文件。第一种整理方法是将本批文件按照类别、部门进行整理。比如《敦煌经文献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这种组织也有很大的缺陷,会造成读者“只见树木”。看不见森林”,无法充分评价这套文献的真正价值。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编号对文件进行地毯式分类。目前公认运用这种方法最好的是《英国馆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义》,而其他敦煌文献尚未进行如此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工程庞大,人力物力投入大,见效慢,而且有会泥沙的遗憾。

2、敦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研究

学术界对敦煌汉文文献的研究起步最早、努力最多、成果最多,但敦煌胡文文献研究相对滞后。这是因为敦煌胡语文献的研究难度较大。研究者不仅要具备胡语文献的翻译和解读能力,还需要熟悉敦煌汉文文献和中国传世经典。有时,他们需要去敦煌石窟或海外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和抄写。此外,由于敦煌胡文文献中涉及的一些民族早已从历史中消失,其文字已成为“死字”,解读难度极大。而且不同敦煌胡语言文献的数量也各不相同,最终导致敦煌胡语言文献研究的失败。各民族文献研究存在不平衡。相对而言,学术界目前对敦煌藏文、维吾尔文、西夏文、蒙古文等文献的解读水平较高,而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我们要共同努力出版资料,加快敦煌胡语言文献的调查、整理和出版进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相关国家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敦煌学推出了一批继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 。

敦煌碑铭赞辑释_姜夔词新释辑评_晏几道词新释辑评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_敦煌碑铭赞辑释_姜夔词新释辑评

敦煌莫高窟崖顶戈壁带、沙地安装了风沙、环境、安全监测系统等多种监测设备。 (2023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

敦煌学人才培养

敦煌学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早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之初,老一辈敦煌学者季羡林、姜良甫、唐长儒等就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问题,并在兰州举办了两届敦煌学研讨会大学和杭州大学,后又在兰州大学设立敦煌学硕士学位。学位授权点。近年来,敦煌学者的培养得到了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也从以前的历史文献学逐渐扩展到考古学、宗教、文学、文献学、艺术史等领域。研究中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敦煌学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内各大高校中,敦煌学专业人才数量正在逐步扩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兰州召开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年会上,马世昌、徐自强先生倡议在兰州大学建立中国石窟研究基地。虽然这个提议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是现在来看,这个想法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前瞻性。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考虑到敦煌学研究资料分布于全球的现状,高校敦煌学培养顶尖创新人才需要突破行业壁垒,将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敦煌学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藏有丰富的敦煌文物和其他机构的遗志。合作单位深化合作,积累和完善实践经验,并在研究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从长远的研究角度,积极推动数据数字化,以利于更好地利用数据进行研究。

敦煌学研究现状

百年来的敦煌学研究,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往等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认识。古代社会史。近十年来,国内外敦煌学的研究状况有所不同。

国内相关研究蓬勃发展,研究团队日趋成熟。目前,我国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单位有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其自身的重点是敦煌学。但总体而言,以汉文学为主,石窟艺术为辅,也包括胡语文学。

海外敦煌研究日渐式微。日本的敦煌学研究机构有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欧洲机构在敦煌胡语言文献研究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和欧洲的新一代研究力量趋于减弱。

晏几道词新释辑评_敦煌碑铭赞辑释_姜夔词新释辑评

中外学者都为敦煌文献的编撰做出了贡献。我国学者的贡献尤为突出,其中浙江大学张永泉教授团队和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团队最具代表性。张永泉的《敦煌经文献集》是采用四分法整理敦煌文献的典范。郝春文的《敦煌学会英文集》《历史文献解释》是对敦煌文献按卷序进行全面整理的典范。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工作也是艰巨的——敦煌文献的整理是一项极其繁琐和复杂的工作。二十年来,张永泉团队完成了四部藏经文献的编纂,而郝春文团队只完成了英国馆藏敦煌文献的一半。上述两个团队是当今世界敦煌文献整理方面最优秀的团队。仍在努力付出你的一切。从工作量上来说,这个难度是现实的:整理一本有卷号的敦煌文献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整理一本总卷数约为7万卷的敦煌文献需要多长时间?面对海量的工作,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很难完成。只有不断培养新团队、新人才,并不断支持,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敦煌学石窟艺术研究需要与相关研究相结合,需要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敦煌石窟艺术史和丝绸之路沿线石窟文化遗产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艺术,体现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然而,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不能脱离当时敦煌的文化环境,也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母体。必须符合敦煌文献、敦煌历史地理、甚至西北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石窟艺术是人类的艺术,是当时人们群体意识的表现。如果只专注于艺术,难免会成为一件闭门自夸的事情。我相信,对敦煌艺术史和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一定会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突破。石窟艺术研究人才的培养还应通过高校与文博机构合作培养。以敦煌研究院为例,他们有先天优势(熟悉洞穴)和先天劣势(研究不广泛)。

敦煌学的宝藏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未来,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微观层面继续探索不同单学科的数据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多学科力量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的价值和意义。 。

未来展望

在总结敦煌学百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展望。

纪律建设。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敦煌学的学科交叉性,它决定了学科专业人员的复合属性。过去敦煌学的学科定位不够明确。目前,尚无一所大学开设敦煌学本科专业。但敦煌学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和较强的专业性。由于本科培养中敦煌学专业的缺失,不少本科以上硕士、博士培养阶段的学生存在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和学术问题。由于不熟悉标准等问题,不少学员甚至中途出家。因此,敦煌学未来想要获得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应该考虑在详细论证后在一些学校设立敦煌学本科专业,或者在本科教育中增加敦煌学培养环节。在硕士、博士培养阶段,要重点突破学科壁垒,从敦煌文学、历史地理、石窟艺术等敦煌学专业要求出发,加强敦煌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培养。敦煌学研究,为培养未来敦煌学综合拔尖人才提供学科支撑和专业保障。

科学研究。对此,首先应进一步推进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经过各国敦煌文献收藏单位和学者的不断努力,出版了英国收藏、法国收藏、俄罗斯收藏、国家图书馆收藏、甘肃收藏、商博收藏、北大收藏、天津艺术收藏馆已竣工。整理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敦煌文献的不断公开出版,编制《国内外敦煌文献联合目录》也有可能,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此外,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国际敦煌计划(IDP)也已建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所有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互联网化,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便利。敦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大型图集《敦煌藏文佛法文献集》已编成出版,极大方便了学术研究。 、蒙古文等文献尚未集中出版。下一步应组织相关文献专家进行调查、组织发布,加强对这一薄弱领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要强调对敦煌和西域出土胡语文献的准确解读,又要提倡胡语文献之间、胡语文献与汉语文献之间的比较和相互关系,胡语文献与传世经典之间。证书。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敦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还要加强敦煌学的宏观研究。经过近百年学术界的不断努力,对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信仰、官场、艺术、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古代敦煌的其他价值。已经发表了很多著作,但大部分仍是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敦煌历史地理研究为例,学术界利用大量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如今,编撰《敦煌通史》这样一部总结性著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2023年,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历时十几年完成了这项工作。这对敦煌学术界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同时,应注意拓展敦煌学的研究视野,加强交叉研究。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吐鲁番、龟兹、于阗、黑水城等地也和敦煌一样,出土了大量文献和文物,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共同构成了古代丝绸之路最辉煌的一部分。图片。下一步,敦煌研究应突破地域视角的限制,向整个丝绸之路拓展,并加强与上述地区出土资料的交叉研究。

紧缺人才培养。根据敦煌学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首先要加强敦煌学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薄弱领域的突破。例如,敦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编撰和研究之所以滞后,主要是人才的缺乏。今后,敦煌学术界还需加大胡语文学阐释和研究接班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对敦煌学的研究仅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受过培训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不断探索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逐渐揭开了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中世纪的历史景观、社会面貌和精神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敦煌学的本质是通过整理民族遗产来传承民族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随着敦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敦煌学未来能够进一步走出象牙塔,走近大众。通过编撰出版敦煌通俗作品,开展基于敦煌元素的文化艺术创作,建立敦煌知识数据库、网站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对于加强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进一步探索敦煌学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根据敦煌乐舞图像及相关记载再现古代乐器和乐舞文化;研究和推广古代中医理论、方剂和医术,特别是一些失传的中医精华。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和途径,可以进一步提高敦煌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