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漯河日报

2024-12-04 -

盐城区李集镇卢庄村有两座百年建筑,一处是卢氏宗祠,一处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宅。

“卢家的祠堂在村委会东边。” 3月24日,在卢庄村党支部书记卢志恒、村干部卢鹏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卢家祠堂。

吕氏家族堂号_吕氏祠堂图片_吕氏祠堂

卢氏宗祠占地不大,由门楼、庭院和三间祠堂组成。门楼上方有匾额,上书“卢氏宗祠”。从门楼进入,穿过圆拱门就到了庭院。院内有一条青石板小路。沿着小路走,两边都有一棵玉兰树。玉兰花瓣落在树下的石凳上,给祠堂增添了一份清新淡雅的感觉。

祠堂前,一块写着“漯河市历史建筑——吕庄村吕氏宗祠”的金色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了解,卢氏宗祠于2018年2月被市政府定为历史建筑。

祠堂东侧的一块石碑记载了卢庄村卢氏的起源和祠堂的修建时间。仔细看去,隐约可以看到石碑上写着“清宣统元年,汝同岳上寰”几个字。从碑文可知,卢氏宗祠始建于清宣统元年。

据了解,卢家祠堂是晚清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晚清民间建筑的风格。

1996年,祠堂西侧立石碑,记载了卢氏族谱的修订。碑文写道:“卢氏族谱曾三修,其修订意义前人已述,故在此略去。该族谱大约创制于清嘉庆年间,第二次修订是在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到1940年又修订了三次,距今已有五十六年了。

说起陆家谱的时候,陆之恒拿出了他珍藏的《陆家谱》。据他介绍,这部家谱是1940年更新家谱时编撰的,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翻阅泛黄的《吕氏家谱》,记者了解到,吕庄村吕氏的祖先原居山西芮城,唐宪宗年间迁居洛阳。传至元代大德元年移居新安县的卢俊第十二代。元大德三年,卢俊三子卢德与叔父卢伦迁出新安县。吕德迁居盐城县太子墓吕村(当时称王岗村)。至此,卢氏家族在盐城扎根,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卢庄村。

由于祠堂东侧的石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很多碑文已经无法辨认。陆知恒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希望尽快做好碑文保护工作,并尽快找到专业人员切割保存碑文,为今后的研究做好准备。

在卢庄村,和卢家祠堂一样,也有一座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百年老宅。

百年老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共有三间主房、一间辅房。墙砖雕刻精美,走廊是木柱。

百年老宅的墙上,写着“忠”和“宽”两个字。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和“恕”两个字彰显了老宅主人的学问和修养。

走近百年老宅,记者看到了明显的岁月留下的痕迹。然而院子里的几棵梨树上的花瓣却像雪一样,生机勃勃。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老房子以前还有人住,但近年来已经废弃了。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修复。

“你看,这些用来砌墙的花纹砖,充满了历史和文学,应该是古砖。”陆知恒说道。

芦庄村还有传承数百年的制秤技艺。 “我们村制作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村民们对这门手艺感到非常自豪。

卢志恒向记者展示了一把两米多长的手动秤。

“以前,传统的秤工艺是我们村的名片。”陆知恒得意的说道。过去,秤是用来做生意的。村民们把秤销往驻马店、周口等地,很受欢迎。

75岁的村民卢铁茂告诉记者,他和家人开了一家店,主要卖电子秤,也卖手动秤,但手动秤销量不大。 “现在买手工秤的人已经很少了。”陆铁茂说。

“我从祖父那里学会了制作秤的手艺。”陆铁茂告诉记者,芦庄村懂得制作秤的人还是很多的,但靠这门手艺赚钱的人几乎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秤逐渐取代了手动秤,制作秤的工艺也逐渐失去了用处。

芦庄村有一个游乐园。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树木高大,花香扑鼻。园内建有如意亭。 “如意亭与‘秤’谐音,也是对村里传统秤制作技艺的纪念。”陆知恒说道。

近年来,吕庄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岳飞路、包路……吕庄村的道路大多以宋代名人命名。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名叫“宋城大道”。

吕氏祠堂图片_吕氏家族堂号_吕氏祠堂

“我们将进一步美化村庄,发展旅游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谈及未来的发展,卢志恒热情地说,“我们打算建一个村史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卢庄村悠久的历史。我们还要美化临街的房屋和围墙,把卢庄村打造成一个现代化而美丽的村庄。”

谈起村史,芦庄村的村民们津津有味,引以为傲;谈起未来的发展,村民们充满期待。

“欢迎大家来芦庄村看看。”陆知恒说道。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丽霞见习记者李惠英

协调员 王辉

回顾王俊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龙岩村详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