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墓志铭》可分为三类:
《东晋墓志铭》
孟云飞/文
我们说立碑在东晋比较盛行,相比曹魏、西晋时期严格禁止立碑。 但这一时期远不能与东汉时期朝野立碑的盛况相比。 当时的普通官员和贵族,由于朝廷的禁止,以及财力和地位的限制,不一定会在墓前立碑,但很多都在墓中埋有墓志铭。 因此,禁碑之后,墓志铭几乎成为了墓碑的替代品,墓葬墓志铭也成为了一种丧葬习俗。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东晋碑刻主要是墓志铭。 据笔者统计,近50年来,各地已出土东晋墓志铭30多处。 这些墓志铭内容丰富,是研究文字、书法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墓志总体上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一、出土地点比较集中,大多出土于今首都建康所在的南京及其毗邻的镇江、马鞍山、吴县。和其他地方; 2、从墓主人的身份来看,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他们要么出身于南北名门望族,要么出身于皇室。 少数人地位低下; 3、墓志铭所用材料一般为砖石,也有的用铅、锡等材料制成。
从印刷情况来看,东晋墓志铭可明确分为三类:
1、印刷准确、工整。
此类墓志铭较多,字间一般有界柱、网格或竖线,雕刻工整,行字间距整齐。 笔画严谨,横画方正,笔画呈方棱形。 笔画有力、有力。 结构方正,字体端庄、细致、典雅。 此类墓志铭有《张震墓志铭》、《王兴墓志铭》、《李庚墓志铭》、《王建之夫妇墓志铭》、《王敏墓志铭》、《温乔墓志铭》、《 《谢坤墓志铭》、《李季墓志铭》、《谢氏墓志铭》等。
《王兴墓志铭》
2.出版内容粗糙、随意。
这类墓志铭数量较少,直白、自然、任性。 它一般没有界限,笔画可长可短,字体可大可小,随意性很强。 看起来工匠是直接把刀放在石头上,没有任何书法或规划。 (砖)字写得乱七八糟,笔划常出错。 例如《徐氏墓志铭》中“县”字右侧的笔画就是明显的错误。 又如《刘庚墓志铭》中“刘”字左侧多了一个横笔。 这类墓志铭中的文字大多也具有一定的行书意义。 比如《颜千甫刘氏墓志铭》中相对圆润的折笔,与王羲之早期的行书《姑姑注》有很多相似之处; 《孟辅君墓志铭》《谢丘墓志铭》中常有漏笔和连笔。 大致可归为这种体裁的墓志铭有《刘庚墓志铭》、《徐氏墓志铭》、《李缵何夫人墓志铭》、《卞王夫人墓志铭》、《王德光墓志铭》等。 。 这不禁提醒人们,同一时期的楷书对《石书》的影响日益深远,同一时期定稿的行书也应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书法的完成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如《谢文墓志铭》、《高嵩墓志铭》、《颜谦妻墓志铭》、《卞氏王夫人墓志铭》、《宋奇墓志铭》等。 这类墓志铭对界柱没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宋奇墓志铭》有行边界但没有字边界; 比如《谢珏墓志铭》有边界,但字体大小不一,有时笔画会跳出来。 边界外; 《高嵩墓志铭》虽然没有界格,但字间距却排列得很整齐。 总之,此类墓志铭的书法风格直白简洁,又不失一定的规矩。 它注重书写规则,但不受规则限制。 笔画凝实,韵致如骨,淡雅中透着一种端庄古朴,字体挺拔。 它凹凸不平,时而垂直,时而收敛,排列较为随和,显得活动自如,变化多端又不失和谐统一之美。 通过对这三类墓志铭的雕刻情况进行大致考察,我们可以推测,第一类墓志铭应该是熟练的专业雕刻师制作的,第二类墓志铭是普通工匠的作品,第三类墓志铭是由技术精湛的专业雕刻师制作的,第三类墓志铭是普通工匠的作品。可以由熟练的雕刻师制作。 刻工“不求善而求善”,所以这几类墓志铭的书法风格自然各有不同。
《高嵩墓志铭》
东晋墓志铭书写风格多样,有隶书笔直严谨的隶书、隶书与楷书、篆书混合的隶书,还有隶书略带隶义或行义的隶书。 东晋的墓志铭可以说是书法风格多种多样。 只有风格相似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书法。 除《谢坤墓志铭》等少数几幅为比较严格的隶书外,大部分书法风格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 行书、楷书也有一些墓志铭,但数量极为有限。
第一类是基本延续曹魏、西晋法制的。 这种隶书笔画细硬,边缘锋利,特别注重横笔和笔尾的波浪笔。 但汉字的形状由宽扁变为长方形,个别笔划也有明显的规则性,如笔画。 画出笔画的最后一笔等。这样的墓志铭有《谢坤墓志铭》、《温桥墓志铭》、《张震墓志铭》、《晋公宣公皇帝年谱》等。比如《谢坤墓志铭》,是发现的最早的东晋墓志铭。 虽然当时已经使用楷书,但还是用隶书书写,以示庄重。 字体扁平、方形,但结构不太僵化。 笔画舒展自然,波浪、笔触清晰。 这篇墓志铭的文笔与西晋的《皇帝三访披庸碑》相似,保留了汉隶的古朴大气,汉隶有一种特别浓厚的韵味。 总之,这种墓志铭书写十分严肃细致,结构规整有序,书法古朴粗犷,笔法刚劲,体平,波浪纹明显,与汉初一脉相承。
《谢坤墓志铭》
第二类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根据相似相似的原则,我将他们分为李凯和李凯。
(1)一是隶书,是指以隶书为主、具有一定楷书风格的书法风格。 此类墓志铭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有《李济墓志铭》、《李庚墓志铭》、《李钻妻吴墓志铭》、《王兴墓志铭》、《王敏墓志铭》、《 《王丹虎墓志铭》、《王建氏墓志铭》、《王建妻刘氏墓志铭》、《刘庚墓志铭》、《谢氏墓志铭》等,这些墓志铭因楷书体数多少而存在一定差异。比如《王建之墓志铭》(图片见刘涛《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第243页),书法风格介于楷书和楷书之间,虽然有波浪。横画,波浪收敛,体态明显具有一定的楷书特征,有的文字带有浓厚的隶意,与汉隶十分相似,也有一些文字具有明显的仿古篆书特征。极具装饰性,为罕见;“王行知墓志铭”、“王民墓志铭”、“王丹虎墓志铭”三文皆用方笔书写。 虽然也有一些平方的风格,但大部分横画不再有明显的起伏,构图和结构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楷书的特征,属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风格; 而《李季墓志铭》、《李氏墓志铭》、《李缵妻吴氏墓志铭》则均与汉隶书相似。体形呈横式,以扁为主,横笔较多,用笔兼具。方圆,但字体比普通隶书稍长,形状略带楷书风格。
《李季墓志铭》
(2)其次是楷隶,是指以楷书为主,兼有一定量的隶书甚至行书的书体。 这样的墓志铭还有很多。 我们见过的比较重要的有《宋奇墓志铭》、《颜千甫刘墓志铭》、《王康墓志铭》、《夏金虎墓志铭》、《谢文墓志铭》、《于道愚墓志铭》 、《谢墓志铭》《丘氏墓志铭》《蔡秉墓志铭》《黄田墓志铭》《王德光墓志铭》《何氏墓志铭》等等。 在这些墓志铭中,相比之下,雕刻工整的墓志铭大多具有一定的官体风格,而随意雕刻的墓志铭则明显具有一定的行文风格。
官方意义稍重的如《高嵩墓志铭》、《谢文墓志铭》等。 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字体方正,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流畅。 其字体的框架结构虽然属于楷书,但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特点。 从这些墓志铭的绝大多数文字来看,结构都是纯楷书。 在书写方面,例如横笔的起笔斜削,终止笔画由上笔改为下笔,竖笔多呈悬针或悬露的形状。 ,将竖钩从隶书的弯弧改为胯,以及笔画的锐利和笔画的曲折等等,也表现出了非常成熟的楷书标准。 《谢文墓志铭》中的“会稽谢氏夫人”六个字,与钟繇小楷或王羲之的林钟繇小楷几乎没有区别。 《高嵩墓志铭》中“年、二十、十、一”四字的长横画,起笔时斜画,笔压下,中间轻提。 已经是唐代成熟的风格了。 楷书。
《王建墓志铭》
行书稍重的有《颜谦夫人刘氏墓志铭》、《夏金虎墓志铭》、《王仁墓志铭》、《刘梅子墓志铭》、《孟福君墓志铭》等。都是砖雕的,书法也比较随意。 大多是烧砖前写在软泥上的。 笔画不加装饰,中间粗,首尾渐细。 结构为楷书。 整体风格与王羲之《姑姑笔记》早期行书相似。 例如,《孟俯君墓志铭》共有五章。 从书法风格来看,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 字体大小不一,仿佛是手工雕刻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但书法直白简洁,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正则化程度比较重,而且有些笔画略带行书意义,但同时有些笔画似乎还是具有一定的官方意义。 还有一幅《谢丘墓志铭》,字迹极为粗糙,有点类似于后世印章上的乱行书边。
《夏金虎墓志铭》
由于一篇墓志铭往往包含不同的书体,甚至一种字体也有不同的书体,所以六朝墓志铭的书体分类只能是相对的,尤其是第二类墓志铭,只有隶书和楷书。 强者和弱者之间并没有明确而严格的界限。 综上所述,东晋墓志铭往往是同一时期多种书法风格并存、发展的。 例如,永初二年(421年)所著的《晋恭帝宣公志》,是用严格的隶书书写的,而同年的《谢钜墓志铭》和《宋墓志铭》则是用严格的隶书书写的。四年后的《齐》已是楷书,略带官意。 显然,同一时期墓志铭书法和书法风格的这种差异,应该与书法风格的演变没有太大关系,而更可能与书法家的书法和刻画技巧以及对某种书法风格的偏好有关。 。 这种情况在东晋时期的家族墓志铭书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陆家山出土的李氏墓志铭和香山出土的王氏墓志铭,在书法风格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既然如此,这应该与两位家族墓志铭作者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此外,同一时期东晋墓志铭风格的差异也可能与书法、印刷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没有经过书法或者随机出版过的书法作品都会保留一定的笔迹感。 相反,书法严谨工整,草书很少见。
《晋公帝玄宫志》
总而言之,从宏观上看,东晋墓志铭书法沿着大体一致的轨迹发展演变。 根据墓志铭体例特征的变化,东晋墓志铭体例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东晋初期,主要流行第一类隶书墓志铭。 这一时期的墓志铭数量虽然不多,但书法风格却很统一。 除张震墓志稍有楷书韵外,其余均为隶书,具有明显的波浪特征,如谢坤墓志铭、《温乔墓志铭》等。东晋中后期,主要流行楷隶混合的墓志铭。 这一时期墓志铭的数量大大增加,书法风格复杂多样。 书法作品有《李季墓志铭》、《王见之墓志铭》等,以隶书为主,略带楷书或篆书风格,还有《谢丘墓志铭》、《谢丘墓志铭》、《王氏墓志铭》等。 《建志墓志铭》《谢文墓志铭》是一种以楷书为主,略带隶书、行书风格的书法。 然而,这些只是对东晋墓志铭书法风格的简单、相对的划分。 书法风格的实际演变是非常复杂的。 它不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而是呈现出一种新旧共存的状态。 新的书体产生后,旧的书体并没有消失,而是完全可以因书法家的个人喜好而长期使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