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强︱相见不厌:南朝陵墓神道石刻
神道,又称隧道或地道,是指中国古代陵墓前修建的从入口到坟墓的地面通道。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记载,中山建王刘衍死后,“费尽心力,修筑陵墓,开辟神道,平定坟墓数千座”。对于官员和数以万计的作者来说。” 李贤记道:“墓前开辟道路,立石柱为碑,谓之神道。” 置于神道两侧作为陵墓象征的石雕称为神道石雕。 墓前开有神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雕。 这一制度始于东汉。 三晋时期,受薄葬观念和官禁的影响,许多神道石刻并未立于墓前。 南朝时期,神道石刻已成为皇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朝墓葬神道石刻概况
南京作为六朝的都城,保存着大量、类型、形式各异的六朝遗存。 散布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人们寻找六朝文明的重要地标。 目前已知的南朝墓葬神道石刻有34处,其中南京22处,句容1处,丹阳11处(表1)。 这些石雕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气势磅礴,古朴灵动。 它们对称排列,面对面。 他们历经风雨,相伴1500多年。 1988年1月,国务院正式将散布于南京、丹阳、句容等地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表一:南朝陵墓神道石刻
该表基本信息参见《江苏考古五十年》第287页。 狮子冲石刻原定为“陈文帝永宁陵”。 经过对两座对应墓葬的考古发掘,确认墓主人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 萧统虽然没有即位为皇帝,但他的陵墓规模和墓前石刻与皇陵相同,表中的信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其余石刻名称均以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化遗产古迹命名。
用现代学术方法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考察和研究,始于清末民初上海徐家汇耶稣会士张晃法文所著的《DES LIANG》。 随后,朱希祖、朱燮、滕固等学者编撰的《六朝墓葬考察报告》,是国内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朱鹤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了《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六朝兰陵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写真集》等著作,为对涉及的石刻进行了初步考证和解释,并保存了大量图像。 这些信息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南朝墓葬神道石刻的目录层出不穷,如姚谦的《南朝陵墓石刻》、姚谦的《六朝艺术》等。 、林树忠《南朝墓葬雕刻》、梁柏泉《南京六朝石刻》、徐虎平《南朝陵墓》《雕塑艺术》等; 相关研究论文无数,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百年的共同努力,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逐渐进入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领域(图1)。
图一:朱鹤先生作品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类型
关于南朝墓葬石刻的列名制度,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 从现存石刻来看,通常有三类六件。 从外到内,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对称分布在神道两侧。 坟墓前列出的一些石雕可能是添加的。 例如梁安城康王萧修墓前就有两对石碑。 除上述三种类型外,梁文帝萧顺治墓前还增设一对石座(图2)。 此外,许多石雕多年来已丢失或毁坏。
图2:梁文帝萧顺治墓石刻全景(东西向)
石兽
从形状和等级上看,可分为皇帝墓前有角石兽和诸侯墓前无角石兽两种。 角石兽以虎为基本形,一为单角,一为二角; 无角石兽以狮子为基本形状。 对于石兽的名称,研究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普遍有以下观点:
1、皇陵前的麒麟叫天禄,二角兽是辟邪的。 两者统称为淘霸; 太子墓前的无角猛兽,称为伏霸,或称伏霸。
2、皇帝陵墓前的角兽统称麒麟; 太子墓前的无角石兽,被称为辟邪。
3、皇陵前的二角兽曰天禄,麒麟曰麒麟; 太子墓前的无角兽被称为辟邪。
4、皇帝陵墓前的麒麟叫麒麟,二角兽叫天禄(或天禄); 太子墓前的无角兽叫狮子。
5、皇帝陵墓前的有角石兽,曰麒麟; 太子墓前的无角石兽名叫狮子。
6、皇陵前的麒麟叫天禄,二角兽叫辟邪; 太子墓前的无角兽叫狮子。
7、皇陵前的角石兽统称天禄。
事实上,自东汉时期墓前出现石兽以来,墓葬中石兽的名称就一直比较混乱。 东汉时期一般称“天禄”、“五泄”、“狮子”。 南朝时又称“麒麟”、“狮”、“天禄”。 同一形状的多个名称常常有证据。 一般来说,将皇帝陵墓前的有角石兽称为“麒麟”,将太子墓前的无角石兽称为“驱鬼”,是各种不同意见之间的相对妥协。 因此,如果不是专门讨论石兽的来历和名称,我们不妨简化复杂性,将两只石兽分别称为麒麟和邪灵。
皇陵前的麒麟中,以齐景帝、萧道生、修安、梁昭明太子所建的陵墓保存最为完好。 这两只石麒麟体形雄健,给人一种灵动之感; 他们的身体轻盈敏捷,充满动感; 而且他们身上雕刻的纹路线条都十分清晰。 以修安陵为例,两只麒麟均为雄性,东西相对,相距33.4米。 东麒麟长3米,高2.75米,周长2.52米,有两个角; 西麒麟长2.9米,高2.42米,周长2.4米,有角1只。 两只独角兽都半张嘴,昂首挺胸,抬头望天; 他们四肢着地,外腿向前伸,仿佛在骄傲地行走。 它们的肩膀上各有一个羽毛状的翅膀,两条后腿略微弯曲。 看起来他也在全力守卫墓地入口,随时准备跳上来(图3)。 狮子正向梁昭明王陵前的两只麒麟发起冲锋。 除上述特征外,四爪均向上举起,显出一丝喜悦的威严(图4)。
图3:齐景帝萧道生所建的安陵神道东侧的麒麟(南北向)
图4:狮子冲向独角兽的西侧(南北)
诸侯墓前的煞气大多保存完好。 其中,梁武坪忠侯萧敬墓前的恶鬼,因其出现在南京南站北口、中山门外的城门等处而闻名。南京的标志性形象。 萧敬墓前有一块辟邪石。 长3.8米,高3.5米,周长3.98米。 是男的。 吉邪昂首挺胸,右腿向前伸,长尾拖地,姿态十分威严; 他的鬃毛从头顶垂到颈后,嘴巴张得大大的,舌头伸出抵在胸前,胸前的长毛卷曲到腹部。 肩膀两侧各有两个羽毛状的翅膀。 与灵动敏捷的麒麟相比,恶鬼的体型普遍较大且粗壮,四肢略短,整体体质较为敦实、粗壮(图5)。
图5:萧敬辟邪墓(南北向),摘自《南朝墓葬雕塑艺术》
石柱
又称华表、表、表母、表等,起标记、指示作用。 《诗经·五行纪事五》提到,明朝七年的一场大风“吹动了淳宁陵地道口的左痕”。 这里的“印记”是指淳宁陵的神道石柱。 本文开头引用的李贤注释“筑石柱为标准”的《后汉书》,直接指出了石柱的作用。 完整的神道石柱由柱头、柱身、柱座三部分组成。 现存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中,有梁南康王萧继墓、梁文帝萧顺墓、梁武平忠侯萧敬墓等。 ,保存完好。 其中,萧敬墓前的石柱保存完整,纹饰精美,铭文清晰,最为罕见。 石柱高6.5米。 首都是一个莲花形状的圆盖,上面蹲着一个小煞气。 柱身呈圆柱形,有二十四棱。 柱上部有一长方形石额,上书“吴前侍中府将军开府仪及三师吴平中侯孝公神道”六行二十三个字,楷书反写; 柱基高0.98米,上有圆,下有圆。 圆形部分浮雕有两颗持珠。 方形底座四周雕刻着神兽图案。 石柱上刻的铭文清晰,可以直接识别墓主人的身份(图6)。
图6-1:萧敬墓石柱(南北向),摘自《南朝墓葬雕塑艺术》
图6-2:萧敬墓石柱拓片,摘自《六朝艺术》
碑
南朝陵墓中保存完整的神道石碑很少。 碑大部分破损,只剩下龟形碑座。 完整的碑由碑头、碑身、底座(龟座)组成。 碑头呈圆形,侧面浮雕交错的双龙图案,额部有圆孔; 碑正面刻有铭文,铭文饰有卷草纹等图案; 碑座为一只乌龟,伸颈爬行。 现存南朝陵墓神道石碑中,以梁始兴忠武王萧敬墓保存最完好,以梁安城康王萧修墓最为著名。
萧姓墓西侧石碑已失,仅存石龟座。 东侧石碑保存完好,高4.45米,宽1.6米,厚0.33米。 龟座长1.46米,宽1.6米,高1.15米。 碑额铭文为“前梁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碑”; 碑文为东海人徐勉所书,吴兴人北一元所书,详细记载了萧婴的生平,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图7)。 小修墓前有四块石碑,面对面。 它们是南朝墓葬系统中的一个特例。 前排两石碑已失,仅存龟; 后排两块石碑保存完好,部分铭文清晰可见。 据《南史·梁宗世家》记载,萧修死后,其亡臣曾向梁武帝请求立碑。 经批准后,王僧孺、卢觉、刘孝绰、裴子业四位著名文士分别题写了碑文。 。 四块铭文写完后,都滔滔不绝,让人难以抉择。 最终,四个铭文并列,成为南朝石刻中的奇观(图8)。
图7-1:萧姓墓东侧石碑(南北向),摘自《六朝艺术》
图7-2:萧姓墓东侧石碑拓片,摘自《六朝艺术》
图8:萧秀墓神道石刻全景图,摘自《南朝墓葬雕刻艺术》
石座
石座仅见于梁文孝顺治帝陵墓中。 它位于石兽和石柱之间,对称分布在神道各处。 石座由四块方形大石组成。 四块石头占据了四个角,围成一个正方形。 每块石头的表面都切有两条“T”形凹槽,相邻两块石头的“T”形凹槽中的垂直凹槽相互面对(图9)。 至于这种石座的性质和用途,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新的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
图9:梁文帝建陵神道北侧石基全景及细节
神道石刻和南朝墓葬
散落在地表的南朝墓葬神道石刻并不是孤立的。 除丹阳陵入口处的石刻是孝良陵区入口处的石刻且不指向具体陵墓外,其他石刻均有对应的墓葬。 石雕与墓葬是一个整体,表面石雕是寻找相关墓葬、确认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线索。 目前,考古人员已发掘出多座南朝墓葬,墓主身份已明确。 还有许多规模和等级相当于帝王级别但无法确定主人的墓葬。 从表1可以看出,地表残存石刻和已发掘的墓葬有萧融墓、梁贵阳建王墓、萧修墓、梁安昌康王墓、萧维、梁南平王元祥、萧弘墓、梁临川景惠王、梁昭王萧统墓明代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晋陈王南巢墓葬等。在上述墓葬例子中,有的利用墓葬信息来解决石雕权属问题。 例如,萧荣墓和萧伟墓出土了墓志铭,明确了墓葬和石刻的归属。 在某些情况下,墓主人的身份是通过石刻来确认的,例如小秀的石刻。 墓内未出土任何文字资料,但因与地面石刻相符,确认为萧秀墓。 也有石刻与墓葬相互印证,使墓主人的信息浮出水面,如石室崇梁昭明太子墓、齐景帝萧道生墓等。 第三种情况进一步说明石刻与墓葬整体对于研究南朝墓葬制度的重要性。 关于南朝石刻的归属,历来有两种说法:宋文帝长宁陵和陈文帝永宁陵。 几十年来争论不休,很难得出结论。 2013年,南京市考古部门在石刻以北约400米处的北象山南麓发现了两座南朝大型墓葬。 两墓自东向西并列,朝向同一方向。 从规模和水平上看,均达到南朝帝陵的水平。 。 幸运的是,每座墓葬中都出土了一块年代砖,证实两座墓葬都是孝凉时期的。 其中,M1铭砖“仲大同(二)年”(530年)为昭明太子萧统卒年,M2铭砖“平凡七年”(526)为昭明太子萧统卒年。萧统生母丁桂弼去世的年份。 最终,研究人员综合考虑墓葬位置、规模等级、墓葬年代、出土壁画、墓前石刻、文献记载等诸多因素,确定墓主人为两座墓葬分别为萧统及其生母丁桂弼,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难题。 难题。 这是石刻与墓葬互证的典型案例。
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南朝墓葬大多具有以下特点:墓地的选择十分注重“风水”,墓葬多建在背山面平的缓坡上,两边都是绵延的山脉。 墓葬均为砖砌单室大型墓葬,平面呈“凸”字形。 帝王级陵墓甬道上有石门两扇,王级陵墓甬道上有石门一扇。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椭圆形(图10)。 墓室内装饰有华丽的花纹砖或大型砖印壁画。 壁画主题有“日”、“月”、“狮”、“苏威武士”、“朱雀”、“玄武”、“羽人戏龙”、“羽人戏虎”、“七贤” 《竹林与容七七》、《车马行》等。由于南方地面潮湿,为了防止墓室积水,墓室内部通常会安装排水系统。 排水沟常延伸至墓外数十甚至数百米的低洼地或池塘。 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记载,墓葬建造过程大致可还原为:选墓地、平整坡地、挖坑、筑砖室、埋葬死者、封门填土、置石料。雕刻。
除了上述少数石雕与墓葬可以匹配的情况外,还存在大量只有石雕而没有墓葬,或只有墓葬而没有石雕的例子。 未来重新发现地表石刻的可能性很小,但找到与石刻相对应的墓葬仍然是一项可行且有意义的任务。 预计未来考古学家能够发现更多南朝墓葬。 一方面,这将极大地丰富南朝墓葬神道石刻的历史内涵。 同时,对于划定石刻保护范围、改善石刻周边环境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图10:狮冲M1平面图
图11:晋陈王墓出土砖印壁画(部分),摘自《六朝艺术》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现状与保护
南朝墓葬神道石刻历经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不同程度的破坏。 自然破坏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主要来自酸雨、风蚀、水侵入、日晒、真菌侵蚀等。人为破坏主要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故意破坏和毁灭性破坏。 南朝墓葬神道石刻的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盖式保护,如萧秀墓石刻。 2、公园式保护,如万安陵、萧惠墓、萧英墓、萧融墓、萧纪墓、萧红墓、萧魏墓、方栖寺石碣石刻、后村石碣石刻等3、搬迁保护,如太平村石考墓石刻于1984年迁入南京博物院。4、散落在田间的,如丹阳南朝石刻、狮子冲、萧敬墓等。 、肖正礼墓、耿岗石考墓石刻、松鼠石考墓石刻等。 5、散布在生产、生活区,如褚宁陵石刻、徐家村石考石刻、狮子坝石刻等。
前两种情况,石刻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三种办法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文物抢救的专项应急预案。 然而,原始景观中的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却无法体现。 违背了现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不再适用。 符合当前的保护要求。 对于后两种情况,我们不仅要考虑石雕所遭受的自然侵蚀,还要注意石雕本身的安全。 例如,徐家村石考墓的石柱就被围在金陵石化一厂的围墙内。 附近有很多大型设备,情况堪忧。 此外,2016年5月南京东郊狮子坝小辟邪被盗事件,暴露了部分南朝石刻存在的安全隐患。 所幸,经过南京市公安、文物等部门四个多月的全面侦查,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被盗石刻也被追回。 这一事件给南朝墓葬神道石刻的安全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石刻保护任重道远……
南朝墓葬神道石刻的保护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笔者作为局外人,对此事没有发言权,也无法提供建议。 对于文物保护,我们不仅需要谨慎、敬畏,更要相信专业、相信科学,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部门和人员。 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散落的南朝石刻能够继续留在原地,彼此守望千年……
(旷文社是南京几位青年学者于2015年组织的读书会,两年来每周举办一次,一起阅读中古史料。老公互相读正确的字,说“旷”,就知道新《岳文》因故,与《魏书》云礼期与高云古书相隔数年,读书组不注重形式,故取名“宇文” ,而本文是《宇文社》系列作品的第四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