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广州这个“网红古村”值得一去

2024-05-20 -

为期5天的五一假期来了,你还在犹豫去哪里吗?

今天小楠真诚地给大家推荐一个广州好玩、好吃、文化丰富、适合亲子游的地方。 预览入住指南↓↓↓

(点击下方观看营地参观视频)

重修庙宇碑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

04:11

“五一”假期,广州这座“网红古村”值得一看,总时长4分11秒。

打卡点——黄埔村牌坊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的琶洲岛上,三面环水,总面积60公顷。 西南毗邻著名的黄埔古港风景区。 从喧嚣繁华的新港东路进入黄埔村牌楼,世俗都市的喧嚣似乎瞬间被隔绝,让人感受到大都市中难得的宁静。

古村南北入口处分别设有门楼和牌坊,上面分别刻有“凤浦”和“黄州”。 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枫浦”、“黄洲”都是黄浦村的旧称。 相传古时候,有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黄埔村停留。 繁荣昌盛,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传说,因明清时期经常有大量外国商船聚集停泊在附近海域,外国人将“枫浦”误读为“黄浦”,黄浦村因而得名。

重修庙宇碑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_重修北帝庙碑记

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_重修庙宇碑

打卡点——村史馆

距离黄埔村口不远,一栋老式建筑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就是曾经在村里显赫的梁氏祠堂。 近年来,这里被建成黄埔古村人文历史陈列馆,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村史馆”。 走进展厅,丰富多样的图片、文字、实物、模型和实景展示融入3D动画、幻影成像、电子沙盘地图等高科技互动展示,让参观者穿越千千世界。黄埔村一年的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其极限。 丰富了岭南水乡独特的人文风情。

南宋时期,黄埔村已是“海船聚集之地”; 清代“一港通商”时期,海外船只在村里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形成了“蛮船蚁”的景观,与瑞典的“哥德堡”、美国的“ “中国女王”号等著名商船均曾停靠于此。

村史馆还展示了黄埔村人才辈出的“渭水史”:被海内外华人尊称“黄埔先生”的我国首任驻外领事胡宣泽、“永丰”号船长冯兆先等。救孙中山于危难的“船”,近代修路、勘测中国第一条西行铁路先驱者胡东潮,北美华文教育创始人梁庆贵,我国糖业大亨冯锐工、农、兵、商、业精英,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黄埔村现象”。

重修庙宇碑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

打卡点——玉虚宫

玉虚宫(又名北帝庙)位于黄埔村北的凤浦公园内。 是黄埔村最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玉虚宫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主楼、配殿、广场和风水林组成。

历经多次风雨,寺内仍保存有重建北帝庙碑刻8块。 例如,乾隆十一年的《重修北帝庙碑记》就有“黄埔税吏”等重要文字资料。 纪念同治的《纪念张亲王碑记》和《重修玉虚宫碑记》。

值得一提的是,农历三月初三,“北狄诞”日,村里会举办“北狄诞”庙会和民俗活动。 就在上周,因疫情缺席三年的“北帝诞辰”重新上演。 当天的庆祝活动十分热闹:成年男子在玉虚宫摆牌,祠堂街上色彩缤纷的“龙”游行热闹,一场600人的宴会开幕。 吃着“爷爷饭”……从早到晚,村民们都混在一起,庆祝村里的繁荣,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重修庙宇碑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

打卡点——品质提升一条街

黄埔村的地形具有明显的水乡特色。 村庄周围挖了一条护城河。 村庄布局是光复乡村的“梳子式布局”,以祠堂为中心。 祠堂前通常有一个风水池,形成村里丰富多彩的氛围。 层次分明的自然环境。 村内仍保留着数十条南北走向、排列整齐的街巷,呈现出传统的巷坊街巷格局,是珠江口城镇体系对外贸易的缩影。 。

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村周围建的八个池塘,按《千字经》命名为田、地、轩、黄、鱼、周、红、黄; 许多大街小巷的名字里都有“和”字。 “仁”、“善”、“义”等词用在太和礼、热耐礼、善得利、沙市义解等。

位于南线的“提质街”是黄埔村的主要旅游线路之一,贯穿多个重要打卡点:拱辰里牌坊→拱辰里十二号古井→神明街→直街戏台→沙市驿→容溪里→太史宅(梁氏)→梁训故居→积臣广场→村史馆广场。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古建筑古老如初。 屋前有树,墙角有小景,还有各种石凳、指示牌等周到的设施,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村民来这里游玩、休息。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该村巧妙运用“绣花技艺”,实施“微整治”、“微更新”、“微手术”,“美化”村容村貌。 黄埔村还先后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古村落、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广东省“最宜居村庄”。

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_重修庙宇碑

打卡点——“激活”的祠堂

重修庙宇碑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记范文

黄埔村至今仍保留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日本楼”、“大姨家”、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自梳姑娘故居等大量历史文物建筑,还有清代商人用来招待客人的“社区花园”。 包括16座祠堂、2所私塾、1座宫庙、1座园林建筑、2处商业街遗址、29座古民居等。砖雕、木雕、灰雕、炒锅等岭南水乡印记——耳屋随处可见。

据悉,黄埔村早在宋代就已建村。 自宋代起,罗姓、冯姓、胡姓、梁姓相继在此定居,成为当今村里的四大姓氏。 大大小小的各种祠堂,让人感叹黄埔村历代的不断繁荣。 如冯姓祖祠云隐冯公祠,坐北朝西,三开间,三进。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 俗称九十九门,现存有三十三门。 它们经过部落居民的修复和翻新,恢复了原来的风格。

如果你仔细寻找,还会发现村里的很多古建筑都被“激活”成了装饰精美的公共文化空间。 比如紫霞居,这里曾经是清朝的刺绣会所,原是冯氏家族的旧宅。 近年来,已建成岭南小地文化艺术空间紫霞居分馆。 这里展示的各种笛子、古琴,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广州小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定期在这里举办各类培训和文化沙龙活动。

村里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老私塾如今已成为集书店、工作室于一体的新文化空间——文童子书店; 主山冯公寺已成为归帝书院,供儿童国学培训; 黄庭良祠堂改建为私人博物馆; 潮江胡公祠开馆粤海堂书法陈列馆...

街头还有更多“网红打卡点”等待游客探索。

重修庙宇碑记范文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

【编剧/制作】毕嘉琪

【剧本/造型】王汉奇

【摄影/剪辑】陈文霞

【通讯员】王子进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