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古村再现海上丝绸之路风貌,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

2024-05-21 -

重修庙宇碑文_重修北帝庙碑记_庙宇重修碑记

●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落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风貌、贸易往来、文化地标

“结阁楼风浦中,虎门东海帆纷纷出,西岳天梯上帆遍处,一统各国车车文字。” 黄埔港古村落,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东区,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的中心,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是贸易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历史承载地。 ,也是粤南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 也是岭南村落与滨海古镇共存的独特空间载体,是宗族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凝聚之地。 特色村落。 对此,文人诗词中有不少记载。

近日,《黄埔古港古村落历史区》《黄埔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这里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引领的世界级文化地标。

【参观】

古港古村充满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村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物,向游客展示了独特的岭南特色建筑和祠堂文化。

据《广州地名志》记载,黄埔村曾是珠江上的一片海滩,称“埔”,原名“凤埔”、“黄埔”、“黄洲”。 原黄埔村南北门各立碑一座,南刻“凤浦”,北刻“黄洲”。

庙宇重修碑记_重修庙宇碑文_重修北帝庙碑记

从黄洲牌坊进村,沿着流塘街步行两百米,就看到了黄埔古村的标志性建筑——古朴庄严的北帝庙。 北帝庙又名玉虚宫,始建于北宋,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尚存重建北帝庙碑刻8块,刻有1755年《重修北帝庙铭记》中的“黄埔税门吏”等重要文字资料。

参观完北帝庙后,沿六塘街步行百米,拐入敦武街。 敦友街的姑婆家、日本楼等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珠江三角洲妇女梳头的习俗于18世纪末开始兴起,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黄埔古村的姑婆家建于清代。 其三间二层,有庭院、门廊。 所有建筑材料均为青砖,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有精美的浮雕。

黄埔村的布局具有明显的商业特色:村内有东市场和西市场两大商业中心。 东市场是村中心的黄埔直街,附近散布着许多祠堂; 西市场是码头附近的海榜街。 专为服务往来贸易人士而设计,体现了历代岭南水运城镇的特色。

从祖街、基臣街向西南走,来到奉浦门遗址(奉浦牌坊)。 一侧是原来的“凤浦”石匾。 牌坊两侧有村墙和门楼遗迹。 门楼为一座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 墙壁是用灰沙、牡蛎壳和黄泥砌成的。

过了风浦门遗址,到达下一站黄埔古港,我们的眼睛豁然开朗。 在古港景区广东第一关纪念馆,市民和游客可以从展示的图片、实物、模型、蜡像、视频播放等了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发展计划】

海上丝绸之路引领世界级文化地标

近日,黄埔古港古村落历史区和黄埔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 规划范围包括黄埔古港、古村落、石基村部分地区,总面积114公顷。 其中,黄埔古村、黄埔古港主要建成区及其水域、腹地纳入黄埔古港及古村历史区,面积约86公顷。

根据规划,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保护区总面积48.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18.1公顷,建设控制区30.6公顷。 此外,将保护范围外的37.3公顷面积划为环境协调区。 海珠区相关部门介绍,在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引领的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目标。

庙宇重修碑记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文

保护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前者包括传统布局和风格、49处不可移动文物、3处历史建筑、4条推荐历史建筑线索、67条推荐传统风格建筑线索等历史环境要素; 后者包括“凤浦”传统、北帝诞辰、舞龙、赛龙舟、“姜奶”制作技术、“亭子粥”制作技术、“哥德堡”三访黄埔古港、“中国“女王”抵达首航的黄埔古港,中山船船长、黄埔村人冯兆贤护送“清华大学之父”梁成撤回。钱。

为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规划规定,核定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建筑高度分别不得超过12米、18米。和 30 米。

【街谈巷议】

“古港口、古村落、古街道要尽可能地保留”

走进黄埔古村,随处可见祠堂。 “如果想了解黄埔村的历史,可以先去梁家祠堂内的黄埔古村人文历史陈列馆。” 80多岁的黄埔村黄埔中学原校长冯泰斌在向游客推荐必去景点时这样说道。 解释。

“无论人在哪里,祠堂就意味着根,意味着文化的延续。” 在梁氏宗祠外拍照的市民向先生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祠堂文化了解甚少,保护文化遗产就显得更加重要。

“古港、古村落、古街道、历史风貌、建筑记录着黄埔村的历史,能保留的就尽量保留。” 黄埔村民冯泰斌说。 他认为,古港和古村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与开发也需要统一协调。

海珠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在黄埔古港村“再现海上丝绸之路风采”,他们将重点制定黄埔古港提升规划; 规划5条对外线路,加强与琶洲塔、长洲岛乃至十三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资源联系;结合古村落、古港口的资源条件,提出融合文化的功能业态升级方向、商务、旅游;重视人居环境,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内部交通组织、公共活动中心等优化措施。

■过年期间做什么?

庙宇重修碑记_重修北帝庙碑记_重修庙宇碑文

古港:清代

曾经的对外贸易“黄金口岸”

据《黄埔梁氏族谱·艺文族谱》载:“吾所住凤浦,地处一隅,南临大海,彝族舟蚁多,奇观多”。 我们说的是黄埔古村的黄埔古港。 1757年清政府颁布一站式贸易政策后,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外籍船舶只允许在黄埔古港停靠办理卸货、通关和回国手续。 黄埔古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港”。

据统计,从1758年到1838年的80年间,黄埔古港停泊的外国船只有5107艘,实际上为贸易全球化提供了平台。 第十三趟,我们去了黄埔村一带,河上风帆来回穿梭,非常壮观。 2006年,为迎接瑞典古董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广州市、海珠区对黄埔古港进行全面整治和建设,投资建设黄埔古港景观区,包括古港公园和“哥德堡”纪念碑。 参观广州的纪念雕塑、海滨堤坝等景观,以及广东第一关纪念馆。

古村落:

祠堂已有260年历史

祠堂是黄埔古村的一大亮点。 据最新统计,黄埔村至今仍保留着清代祠堂15座、私塾2所、宫殿寺庙2座。

与其他岭南古村落明显不同的是,在黄埔村,罗、冯、胡、梁等姓氏的居住界限并不明确。 各姓氏祠堂更是混杂在一起,民居毗邻而居,交相辉映。 到黄埔村的游客如果想要收集到祠堂的全部影像,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脚法。 在这么多的祠堂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胡氏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策划:新快报记者张英姿 ■统筹:新快报记者张晓芬 ■撰稿:新快报记者朱庆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凌玉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