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1986年春,临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根据韩峪乡右王村村民王学良提供的线索,对该乡范家村北暴露的夯土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发现这里是一座大型秦王陵。至1988年,这里又发现4座秦王陵。位于骊山西麓山坡地带,南起鸿庆沟,北至吴家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之所以认为这4座陵墓是秦东陵,是因为:
首先,从陵墓结构看,这些陵墓的主体墓葬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大墓的形制、规模与凤翔三峙原春秋秦墓地相同;“亚”字形大墓多出两条墓道,墓道走向、规模、深度、墓道内龛室、位于东墓道右上方的车马坑、护城河等均与凤翔秦墓地相同。
第二,从出土文物看,秦国的“Y”字形陶罐、宽肩陶罐(缶)、铜带钩、车罩弓帽以及筒瓦、平瓦、瓦当等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典型遗物。
第三,《史记·秦本纪》记载,战国末期,秦国定都咸阳,昭襄王、宣太后、太子道王、庄襄王、狄太后(秦始皇的母亲)等均葬于至阳。关于至阳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记载:“巴陵(郡),原为至阳,文帝改名”。《都史方舆纪要》引《三秦记》云:“秦襄王葬于至阳,谓之巴上。后汉文帝于此筑陵,改名巴陵,置郡”。《水经·渭水注》记载:“巴水从白鹿原东出,即巴川西,故为至阳”。 可见秦之阳临巴河,其辖地大致在今巴河两岸。结合《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葬于之阳骊山”的记载,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今巴河东岸的临潼县骊山西麓,在秦代属之阳县辖地。
至阳,又名*阳,因滋水而得名。巴河古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在河东坡筑宫,名巴宫,并改滋水为巴水,以示霸权。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改巴宫为至阳宫,置至阳县。《秘斋隐谱》所载“至阳少内”印,即战国末期所藏。秦亡后,至阳县尚存。汉文帝时,在至阳县辖地白鹿原上筑陵,名巴陵,并改至阳县为巴陵县,以祭祀陵墓。此后,至阳之名废止。
该遗址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至阳相符,位于巴河东岸、骊山西麓,西距西安市约30里,西南距汉文帝陵10里,东北距汉代新丰县古城20余里。它地处高坡之上,背山面水。其右前方为西(安)通(关)公路,即古咸阳、长安通往函谷关的交通要道;其左方为巴河流域,即古长安通往武关的交通要道。无论从南来,还是向西,均在它的视线之内,地理环境十分重要。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高祖逃鸿门宴时“下骊山,行至骊”,也证明骊山在骊山西麓,而非巴河西岸的白鹿原。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秦志阳城遗址位于巴河以东,汉文帝巴陵位于巴河以西。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巴河东岸的临潼县韩峪乡右王、底窑村附近发现了一大片遗址。文化层很厚,出土了许多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遗物。其中生活用品有陶盆、陶瓮、陶罐、陶壶等,生产工具有铁锄、铁铲、铁锛、铁镰、纺车等。 建筑材料有回文空心砖、龙纹空心砖、虎纹砖、菱形纹砖、绳纹砖、方格纹铺地砖、大水道、井圈、平瓦、筒瓦、山纹瓦、长乐未央瓦、长胜无极瓦、云纹瓦、兽纹瓦、叶纹瓦,还有铜镞、秦汉半两钱、五铢钱、王莽货币等。说明该遗址的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晚期。这里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说明这里曾有豪华的宫殿建筑,这必定与知阳宫有关。特别是遗址出土的许多陶片上都有“*”字的印记,“*”即“知”,是知阳的简称。这些陶片铭文为知阳遗址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①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骊山西麓的这四座大型陵墓,应是继战国咸阳毕摩陵之后、秦始皇陵之前的秦王陵。
秦东陵的发现,填补了先秦王侯诸侯墓葬的空白,形成了从春秋早期至秦始皇时期的秦陵系列,不仅为今后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秦东陵是根据秦代皇家陵墓的位置而得名的,它与永城三峙峪秦公陵是相对的。永城三峙峪秦公陵位于关中西部,是春秋初期至战国初期秦王室的陵墓。自献公居平阳,德公居雍,献公居溧阳,共埋葬22代秦王。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峙峪上钻探出14座秦公陵。凤翔秦公陵位于都城咸阳以西,故可称为西陵。
《汉书·萧何传》记载:“赵平,原为秦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贫寒,在长安城东栽种瓜果,瓜味美,人称东陵瓜,始源于赵平”。西安市灞桥区与临潼县峡口乡交界处,有一个少平店村,就是赵平当年栽种瓜果的地方(“赵”即“少”,可通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思绪歌》诗:“昔闻东陵瓜,近青门,田径相连,母子相系”。唐代诗人王昌龄在《灞桥赋》等诗中也曾提到秦东陵。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东陵侯”是秦朝管理东陵的一个官职,而赵平在秦末就担任东陵侯。
战国末期,秦国势力逐渐向东扩展,秦献公迁都于溧阳,秦孝公迁都于咸阳,都位于渭河北岸,东西与雍城相望。随着都城东移,其陵墓也建在东方。至阳县骊山西麓的秦王陵位于关中东部,都城咸阳以东,故名东陵。
秦东陵在秦亡之后便遭到破坏,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尤其魏晋以后又经多次战乱,其具体地址已鲜为人知,文献中也未见记载。但“东陵”作为地名一直到宋代仍旧存在。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宋代咸宁县(治所设在长安城宣阳坊)有七个乡,其中就有东陵乡。书中记载:“东陵在(咸宁)县东三十里,辖四十里”,“巴水在县东二十里”,可见宋代东陵乡仍位于巴河以东,也就是秦东陵墓地一带。
注解:
①张海云:《志阳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5年第3期。
秦始皇陵/徐伟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