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论文:广西北部湾地区对联习俗浅探
侯彦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体裁。中国传统建筑中,对联一般悬挂在厅堂楼阁的柱子上(即堂前的柱子),所以又叫楹联。其形式是由两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韵律对应、平仄和谐、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的对联,体现了“一阴一阳即道”的哲学思想和均衡对称之美。“对联是古汉语世界里最后一道最美的风景线,用毛笔书写,兼具书法之美,悬挂于庭院,传达建筑之美,源于文人之趣,流行于街市门柱上,把上下文化连成一个整体。”[1]建筑内外悬挂对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春节挂桃符的习俗。一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对联“新年多喜气,节称长春”,就是写在桃木板上,挂在卧室门上。[2]这一习俗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在宫殿、寺庙、民居园林、各类厅堂厅室、风景名胜区等处,都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特征,是汉字和文学的独特而直接的表达形式。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写对联的习俗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以汉语和汉字为文化根源的民族中,一直传承和传播,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价值。 写对联习俗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它的高度重视[3]。
广西北部湾地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和古建筑群,是展示传统对联习俗的文化场所。如被广西对联学会命名为“广西对联文化第一村”的灵山大芦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数百副对联,对联习俗已成为其特色文化。“传世对联是大芦村老家传统居住文化的精髓。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居民们总会用新墨、新纸将祖辈所写对联重新书写,并郑重地张贴在约定好的固定地点。这一民俗已流传了几百年,这一民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目前,广西沿海地区对联习俗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民间挂联习俗的不同,传统楹联大体可分为五类:一是“门联”,挂于门两侧;二是“柱联”,对称挂于柱子(楹拄)上;三是“壁联”,对称挂于墙上;四是“梁联”,刻于顶梁上;五是“屏联”,刻于屏风上。这几种楹联在广西沿海地区的楹联习俗中运用广泛,且各具特色。笔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拟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主要楹联种类进行考察,看看其楹联习俗的特点。
古人常用“门第”来指称一个家族或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十分重视建筑物的大门。与之相配的门联,必须简练、庄重典雅、笔墨镌刻精良、气势非凡。门联,特别是宗祠(公祠)的门联,往往透露出家族的出身和家风,常与族堂名相配,高悬于门楣及两旁,引人注目,表明身份,彰显家族地位。广西沿海的古建筑中,此类门联甚多,说明当地大家族多源于中原,以出身名门而自豪,以联名习俗表达传承家风、光耀家族的信念。我们举几个例子,一窥全貌。
灵山大路村劳氏祖宅门上一联为“五阳家传;江左家风”。此联简略记述了大路村劳氏家族的来历和劳氏家族的名人,展现了名门望族根基的气度和家族自豪感。“五阳”是劳氏家族的县志之一。上联说劳氏先祖原居山东蓬莱府即墨崂山,并由此得姓,后入中原,居于山阴,南北朝刘宋时期迁居舞阳县,形成舞阳宗族;“江左”即江东,下联说劳氏家族名人劳岳的事迹。他是明代进士,江西九江人。 他先后在江浦、临江、山阳三县任职,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护,后迁任湖州刺史、知州,卒于任上,后被封为湖州府城隍,至今仍受人崇拜。
钦州市刘永福故居“三轩堂”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写着“支脉在古越,支脉在彭城”。这一副对联,道出了刘氏家族在钦州迁徙发展的由来。“越”即岳,钦州属于“古越”之地。上联说的是刘永福家族在此定居,形成了刘氏这一支脉在古越;“彭城”即今天的江苏徐州,下联说的是刘氏这一支脉源于彭城。上下两联分别记述了源流,贴合了“三轩堂”主人的实际情况。刘永福家族在此流传的流向和刘氏家族在彭城的起源放在一起说,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一副经久不衰的对联。
合浦永安村刘氏“天禄府”门上对联为“卢阁家名远;彭城家业久远”。此联简略叙述了家族出身和名人事迹。是刘家常见的对联,与上文刘永福故居门上对联的创作方式略有不同。下联与上文“百言彭城”相一致,指刘氏祖先出身彭城;上联指汉宣帝时期大文人刘向,曾在“天禄阁”校对书籍,相传他勤奋好学,常常苦读至深夜。 一天傍晚,一位老者见他如此勤奋,便吹了吹手中的藜棒,让他身上明亮起来,于是便有了“鲁歌流光”的典故。刘翔好学、才华横溢的事迹,不仅是刘氏后人的骄傲,也一直激励着他们追随先辈的脚步。这种勤奋的精神,作为刘家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演变成“鲁歌家誉”的经典,永远在家族中熠熠生辉。
合浦永安村吴氏“昭武宅”门上有一副对联,写着“家名在渤海远,家谱在延陵久远”。这也是一副记录家族起源的对联。这副对联并非特指吴氏这一支起源较晚,而是吴氏家族常用的对联。“渤海”是吴氏家族的其中一个郡县,包括今河北的南京、青县、沧州和山东的乐陵、宁晋、无棣以北地区。上联的意思是吴氏祖先原来在渤海郡;“延陵”也是吴氏家族的郡县,在今江苏的武进县。下联是指吴氏家族还有一枝延陵。无论在渤海还是延陵,吴氏家族的族谱都源远流长、盛名远播。
合浦永安村黄家“千清地”门上对联为“江夏家名远播,颍川家风悠久”。此联也是黄家常用对联,取材于黄家历史名人故事,主要歌颂先祖功德,也提及家族的来历。“江夏”是黄家的县之一,在今湖北黄州武昌一带。上联指江夏孝子黄祥,歌颂其千百年来的事迹;下联中的“颍川”在今河南禹州,但并非黄家的县。此典故意在歌颂黄家的前辈黄霸,他被赞为“治世第一人”,曾任颍川太守。
永安古城除了家族祠堂外,还有忠孝祠和荷香祠。忠孝祠门上楹联“郡侯忠义救民光辉;孝子为父殉国留名声”,热情赞扬了忠臣孝子。荷香祠门上楹联“聚百族游魂,顾无家者;四时祭祀,鬼魂不泄气”。这座祠堂把男女孤魂野鬼和百族游魂合为一堂祭祀,这种祠堂形式在国内比较少见,颇具特色,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此外,书院门楹联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如著名的浦北大朗书院门楹联,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书院的特色。这副对联写道:“大成之声响如尼山钟声,文昌润泽如方浦水珠。”“大成”和“尼山钟声”都是指儒家的“大圣大师”孔子。孔子被尊为“天上木钟”、“文圣大圣、文王大师”、“万世楷模”等。这里的“大成”也指在道德、学问、事迹等方面有巨大成就的人。振铎的本义是敲钟,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用振铎作为警示,后来引申为教诲。 “濮水珠”是“合浦还珠”故事的意译。浦北古时属合浦郡。相传东汉时期,合浦县以盛产珍珠而闻名。但因贪官贪财,滥捕滥捞,珠贝迁徙,珍珠产量越来越低。后来,孟尝君出任合浦太守,除弊治弊,为民兴利,不久,迁徙的珠贝又回到了合浦。比喻珍贵的东西失而复得。濮水珠指极其珍贵的珍珠。下联寓意文采灵秀,光彩夺目,堪比合浦明珠。全联以鹤顶式嵌有“大朗”书院名称。濮水珠符合书院地理位置,尼山朵符合书院功能。 典故恰当,寓意高雅,既表达了要继承前人的道德,竭尽全力教书的愿望,也寄托了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这副对联的辨识度很高,是为大朗书院量身定做的,名副其实,正是对联的创作原则。
柱子是建筑物的结构构件,种类繁多。柱楹有檐柱(外柱)楹、屏柱(墙柱)楹、河柱(通柱)楹、灯柱楹、神柱(坛)楹、中柱(金柱)楹等。门楹代表整个家族或宗族的门面,为了清晰易辨,多为大字短楹,但由于柱楹都在屋内,所以对字数可以不受限制,有的高柱上就能写几十个字,创作空间更大。柱楹多用于抒发情感警句、劝勉子女,描写景物等的楹联也很多,广西北部湾一带的柱楹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 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风土人情、抒发情感的作品,是当地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的展示。
浦北大郎书院的柱楹联很有特色,除书院大门外檐石柱楹联外,其余六楹联均以鹤顶式嵌有“大郎”二字,加上书院大门楹联,共七楹嵌有姓名,成为书院的一大特色。以下选四楹联为例:书院大门外石柱楹联为“根在六经、诗书、书书、易经、礼记、春秋,取古之精髓,莫简分汉宋;三事为宾客先推,孝、友、和、婚、责、慈,需有才人提倡,方成邹鲁之风。” 上联说得清清楚楚,书院的根本在于弘扬儒家经典,只要是精华,都可以学习吸收,不受学派束缚;“三事先举为宾”出自《周书·地官·大臣》:“用乡里三事教民,然后举。”郑玄注:“举,举也。教民三事之后,乡里官选出聪明能干的人,以饮酒之礼招待,然后进献其书于君。”“孝、友、和、婚、责、恻”出自《周书·地官·大臣》:“其次是六德:孝、友、和、婚、责、恻。” 郑玄注:“仁,即忠于朋友。许,即济贫。”《鲁迅》亦云:“文恭谨,机敏,尽责,仁爱。”下联是说教育要以德为先,若能多得贤人提倡,必能使民淳朴,处处如邹、鲁。全联与书院紧密相连,叙述书院的功能,阐明书院的宗旨,发表见解,描绘书院的前景,可谓内容丰富,指向明确,展现了书院的人文特色。这副长联镌刻在书院大门外高大的石柱上,是迎接、惊喜学者、来访者的第一联,这样的佳作自然给书院增添了不少色彩。
书院大门内檐的对联是“张开珊瑚网,收万宝,养风乐天才,为国效力;明亮的冰壶,清澈的道心,莫误了陆王的旨意,落入佛道的空谈”。珊瑚网,是指捕捉珊瑚的铁网,出自《新唐书·西域记》,引申为指收集宝物或人才的措施。合浦自古以盛产珍珠、珊瑚等海宝而闻名。这里用“珊瑚网”这个典故,恰好和合浦的地方特色相吻合,可谓相得益彰。“管、乐”是指管仲和乐毅,他们都是古代将相、臣子的天才。管仲曾任齐桓公的宰相,一统春秋; 乐毅曾任燕昭王之将,攻齐,夺取七十城。“陆王”指陆九渊、王守仁,他们是宋明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曾被认为是儒家的异端。“佛道”指佛教和道教,也被认为是儒家的异端。上联提出广纳天下英才,加以教育,希望培养他们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将相、大臣,报效国家;下联则以心学为重,摒弃佛、道等异端空谈,表现出坚持正道的坚定信念。这一联直截了当,字字入扣,阐明了大朗书院倾尽全力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宗旨,刻在这里十分恰当,让学生和游客恍然大悟,一见倾心。
两檐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大则法,小则廉,治国以道。王道在乡,明如珠,润如玉,学亦如此,有才之人必有道。” 《礼记·礼运》中有“大臣忠信,小臣勤勉,各尽其职,如珠如玉”之说,寓意人品高尚,心胸开阔。“人才济济”即是说合浦明珠举世闻名。此地自然是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虽非中原儒家故里,但也是人才辈出之地。此联论述了治国之道、治学之道,提倡地方文人学士的自信心。文笔逻辑严谨,结构感人,富有哲理,善于启迪,堪称佳作。
后面木柱上的一副对联是“开规模,重祖功,同乡同堂,祭祀同堂,祭祀世代相传;挂镜子,传后世名声,立后世言,先立德行,为君王诸侯将相之始。”祭祀、供品、碗,是古代祭祀、宴饮时用来盛放食物的两种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祭祀之意。“不绝于耳”,意思是子孙后代如瓜熟蒂落。“镜”即镜子。“桄”是横的,本指横木,梯子上的横木可称为“桄”,故引申为梯子,“初桄”是第一步或开始。上联描写的是同宗亲属,要齐心协力,振兴家族名声,延续美德; 下联指出立德立言,是成大事的根本,表达了对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这些楹联可以说是对大朗书院精神和宗旨的精辟概括,文字与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楹联无不展现出合浦的地域特色和北部湾人民尊师重教、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朗书院的楹联文笔优美,基本合乎章法,明显是文人所写,嵌字手法更是显示出了针对性的创作。大芦村现存的楹联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民间古楹联或改编自谚语、谚语,这些大多是常见的楹联,在流传过程中也会出现差错,因此很多楹联存在对仗不严谨、不规范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楹联在形式美方面的艺术性。
灵山大路村顶梁上的楹联,多用于歌颂本家祖先的功绩和贡献。如伙儿楼太公座顶梁上的楹联为“祖宗有德,族有功,唯猛唯荣,永保子孙;左为昭,右为穆,献袈裟,承祀继位,振兴前徽。”意思是祖先功绩显赫,永远保佑子孙后代,使家族兴旺发达。第二句是“神灵思念深远;道高一尺,日在此观。”这是一组句式,说道境界虽然高,但无所不在,人人都在其监督之下。此楹联作为座右铭,警示家族成员要时刻端正言行。 钵儿楼偏房神座顶梁上的对联为“祭孔明,吉祥如意;仁心独宝,追寻前人。”勉励后人重视祭祀,继承祖先的宝贵美德。
大路村屏风上的对联是:“洗酒捧饭盘,遵宗庙礼;燕翎排长幼,思念兄弟姐妹。”“酒杯”和“饭盘”都是祭祀的礼器,祭祀的人地位不同,所持的器具也不同。“燕翎排长幼”是指宴席上要按年龄排列座位。这副对联寓意家庭成员要守地位,守礼仪,尊敬长辈,保持家庭和睦。“教子以训好,必有生计免饥寒。”这副对联教导孩子们要努力学习,追求事业的成功。“读古人之书,注意自然规律;为后人树立榜样,不忘祖宗的德行功绩。” 这副对联鼓励子孙好好学习,明白道理,做出成绩,造福子孙后代。
大路村的灯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是鼓励孩子们勤俭自强的格言:“惜食惜衣,非但惜财,更惜福;求名求利,要懂得求己不如求人。”
这些不同地方使用的对联内容丰富,各有特色。广西北部湾地区各种梁联、屏联主要体现了对联的教育功能,其内容多为歌颂祖先的功绩,勉励子孙勤奋读书,俭朴惜福,以保家业兴隆,亲情和睦。这类对联充分表现了北部湾人民尊儒崇礼,家庭和睦,重视子女教育,以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耕读淳朴的农村风俗。
广西北部湾地区传统村落、古建筑众多,各类楹联保存完好,处处体现着各具特色的楹联习俗。不同用途的楹联各具特色,在建筑的相应位置上得到恰当的点缀,既展现了人文色彩,又加强了美感。大鹿村每年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楹联重新书写、重新悬挂,这种楹联民俗,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庄严的仪式感。这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更是维系地方和亲情、和谐关系的文化纽带。虽然民间楹联的创作水平不尽相同,有的思想内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有的缺乏文学性和创新性,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古老的文字,无论是思想内容是否过时,还是艺术手法是否精妙,都是文学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广西北部湾楹联习俗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更加全面地收集、整理区域内流传下来的楹联,了解相关民俗,将记载与研究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今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发展的需要,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赵宇主编.中国文学史:清代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 据宋代张唐英所著《蜀桃五》载:“蜀灭前一年,除夕夜,常令秀才辛隐勋,以桃木匾额,立于寝门之上。辛隐勋文笔好,常令其亲笔题写:‘新岁生余庆,吉节号长春。’蜀平定后,朝廷任命吕余庆为成都太守。长春是太祖诞辰之名,与上文相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