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骄傲!省报上整版都是濠江的对联

2024-08-03 -

深挖民间智慧 传承百年积淀 11月23日,南方日报汕头观察报用整版篇幅,详细介绍了“楹联之乡”汕头市濠江区传承发展楹联文化、打造响亮文化名片的生动实践。现转载如下。

对联,即写在柱子上的对联,又称楹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对联习俗”已成为汕头市濠江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创作到书写,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一门艺术。濠江区甚至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对联之乡”称号,树立起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专家指出,濠江楹联是中华楹联文化的传承,从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古楹联等文物中挖掘出来,历经500多年的传承发展,演变为当代都市民间文化习俗,对研究濠江区古代中原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楹联规矩_趣谈楹联_楹联习俗

▲“月月会·濠江拼图俱乐部”活动已成为品牌活动。

▌“精神美食”在基层扎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对联是中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璀璨的文化瑰宝。面对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人们渐渐疏远了这种充满民间价值观念和深厚文学韵律的文字表达形式。但在濠江,对联、灯谜却成为一项影响深远、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活动,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离不开的“精神美食”。

濠江区楹联文化与活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濠江一带就盛行楹联。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庆云岩,至今保存明清文人墨客的楹联和摩崖石刻百余幅。达濠古镇的宫殿、寺庙、民居等处,至今仍留有古楹联的遗迹。

“这些文物印证了濠江对联文化的历史渊源。”汕头市濠江区文化馆馆长吴卓斌介绍,过去,濠江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商贾云集,民俗气息浓厚。婚丧喜庆、乔迁、店铺开业、朋友送礼等,人们都用对联营造氛围。每逢佳节、村社聚居,收集对联、猜谜语成为一种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楹联文化活动风潮再度兴起,民间创作热情很高。文艺爱好者相继成立“郎溪诗社”、“楹联学会”等组织,经常组织楹联创作、楹联评比、技艺交流、书刊编辑、对外交流等,楹联创作活动已颇具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濠江区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寄春联、对联谜语大赛、对联书法展览、对联聚会、迎新年对联征集等活动,每年有几十项之多,无论是干部、职工,还是农民、渔民,还是师生,都十分喜爱对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濠江区对联习俗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创办的《濠江区年画集》已出版25年,每年出版一期,创作内容紧扣时政热点,紧跟时代风貌,是全国濠画界的一大特色,至今印数已突破10万册。每年春节前夕,举办“文化惠民”春联活动,邀请书法家以《濠江区年画集》中的作品为题材,创作春联,赠送给广大民众,形成了独具濠江风情的春联文化。

▲《濠井区年画楹联集》创刊于1997年,至今已有25年,坚持每年编印一册,是全国濠画界的一大特色。

历史悠久、民俗活动活跃、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濠江区2007年被省文联命名为“广东省濠联之乡”;2009年,濠江“濠联习俗”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濠江区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濠联)之乡,濠江区“濠联习俗”被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时至今日,濠联习俗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文化品牌辐射全球

近年来,濠江通过各类活动形成了多项对联品牌活动,“濠江新年对联征集”便是其中之一。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濠江区文化馆都会组织区对联学会的对联专家,起草具有时政内容、新年气氛、地方特色的对联,并通过网络向海内外征集对联。2021年对联征集活动延续了盛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位对联朋友积极参与,收到的响应量达6000余份,为历届之最,作品整体水平较高。

其实,这一国际文化盛会最初是从社区发展而来的。濠江对联学会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宏杰是濠江对联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于2000年春节期间在赤龙社区发起了春联征集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02年,濠江区将这一社区活动拓展到全区,征集全国各地的对联,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年。

“春联征集是濠井的一项长期活动,如今已成为濠井春联的一个品牌。”黄宏杰说,近年来,此项活动规模逐年扩大,报名者遍布全国各省市,还吸引了海外的春联爱好者响应,每年征集的春联多达数千副。

“每年的比赛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弘扬濠江本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联习俗传承人李朝伟说,每年参赛的国内外专家水平都很高,春联大赛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对联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也提升了濠江的知名度。

楹联习俗_楹联规矩_趣谈楹联

▌对联、灯谜融入地域特色

近年来,为推动对联艺术的传承发展,在濠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区文化部门将对联与灯谜结合起来,打造濠江对联、灯谜民间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对联书法展、编印《濠江对联》《濠江对联灯谜》《庆丰对联灯谜选集》等书籍,以书传对联,以谜传对联,深化了艺术内涵,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每年正月,濠江各社区都要举办多场对联灯谜会。

▲近年来,濠江区编纂出版了《濠江楹联》《濠江楹联双修》《实用濠联集》等书籍。

自2015年4月起,濠江区对联学会、区谜语学会定期开展“月月会·濠江对联谜语”活动,已举办百余场活动。活动结合当前政治宣传需要,以对联、谜语作为新的宣传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涵盖党建、普法等内容。疫情防控期间,濠江区广泛利用互联网开展对联、谜语线上活动,打破地域限制,吸引青年群体参与。

今年,濠井区文化馆积极谋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把对联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和思想宣传的媒介,广泛发动群众学党史、了解党史、以史为鉴,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使命。

濠江区文化部门也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文化传承,建立了对联、灯谜校园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名家深入学校课堂,为中小学生授课,区文化馆每年也定期举办对联、灯谜公益培训和讲座,确保传统文化有接班人。不少学校常年开设对联、灯谜专栏,有的学校将对联、灯谜纳入校本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濠江区还编印了《中小学生校本教材——灯谜》《中小学生对联谜语教材——对联谜语双修》等地方教材用于教学,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为校园对联谜语提供了规范化的基础保障。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泽林说,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他们认为将对联与灯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相得益彰,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濠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濠江区将继续充分挖掘和利用濠江区丰富的对联文化资源,强化艺术特色,创新发展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联文化的研究、普及、传承和发展,突出品牌特色,加强理论研究,深化资料整理,夯实受众基础,推进普及工作,培养接班人,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保障机制,开创濠江对联文化发展新局面,打造具有濠江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对联小镇。

对话

楹联习俗_趣谈楹联_楹联规矩

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泽林: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寻找适合现代的新途径

在汕头市濠江区,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泽林自幼喜爱对联、灯谜、中医等传统文化。多年来,他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多次举办对联讲座,协助推广对联、灯谜进校园。近年来,他参与编著了《濠江区新年对联集锦》《濠江对联谜语》《中小学生教材-对联谜语》《实用对联集锦》《濠江民间故事趣闻》等多部刊物和书籍。近日,南方日报专访林泽林,探讨对联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趣谈楹联_楹联习俗_楹联规矩

▲对联习俗市级传承人林泽林举办《对联谜语双修》图书分享会。

▌南方日报:您觉得传承对联习俗有什么积极意义?

林泽林:楹联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楹联,可以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对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有很好的作用。近年来,濠江举办形式多样的楹联活动,对提高当地群众文化品位、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夯实社会教育基础、推动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方日报: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濠江对联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林泽林:近十年来,楹联习俗的传承、普及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2007年,濠江就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楹联之乡。区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教育局、文化馆等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楹联作为比较重要的项目之一,在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各大节日的楹联谜语会,到“月会·濠江楹联谜语”活动,以及每年春节期间的国内外楹联征集活动,楹联活动都十分活跃。 自2017年起,我们加大力度组织对联学会、灯谜学会的骨干力量开展“对联灯谜教学进学校”活动,把对联灯谜教学纳入学校相关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学,使对联灯谜的传承推广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濠江区的对联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十年来取得的不可否认的成绩。

▌南方日报:当前对联习俗的传承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林泽林:虽然楹联习俗在濠江仍然蓬勃发展,但和很多传统文化一样,楹联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受到重视,存在断层的问题。因此,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开展普及传承也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在活动常态化开展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在和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年轻人很少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这导致一些年轻人缺乏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找到适合现代的方式,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氛围,提高群众的兴趣爱好。具体到楹联的传承,还需要结合其他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走进楹联的世界,才能感受到它的内涵,真正对楹联产生兴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