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古冰川遗迹博物馆

2024-10-16 -

关于作者

旅游地科专家、科普作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普专家李忠东被《点赞·科普中国》评选为2023年度十大科普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香巴拉之魂——秘道城》、《四川地质公园科普读物——世界地质公园卷(上、下)》、《大河峡谷——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

冰川遗留痕迹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

> 航拍螺髻山冰川谷 杨健/摄

横断山脉东部向南延伸。经历了雪山的巨大隆起,形成了海拔7508.9米的最高峰贡嘎山后,高度开始逐渐降低,最后到达了攀西地区和从南边蜿蜒而至的云贵高原。北方。紧紧相拥,完成了两个高原、两个台阶之间的地形转换。这些过渡区的一些山体在河流的强烈切割作用下被破碎,高原表面被肢解成一系列南北平行的高山山谷;有的被分割成无数宽阔的山谷和山间盆地,山脊高度一般在1000米至3000米之间。 ,没有雪山的踪迹,山也没有北方的雄伟、高耸,多了几分平缓。

在攀西连绵起伏、看似平凡的山脉中,螺髻山却是一座不平凡的崛起。起自西昌琼海以南,沿普格、德昌交界处南行,至宁南、会理两县交界处的鲁南山相连。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20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 “罗春”因其主峰高耸入云,形似女子发髻而得名。螺髻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古老冰川留下的遗迹,以及千变万化的气候、丰富的原始森林和色彩斑斓的杜鹃花。

千年建昌古城的地标

螺髻山位于著名的康甸轴线的核心位置。康甸轴又称康甸南北向构造带,以发育一系列南北向断裂构造而闻名。康甸轴线还有一个更诗意的名字,那就是攀西大裂谷。

攀西大裂谷曾是地质研究的热点,曾被与东非大裂谷相提并论。这里是3.7亿年前长江古大陆与青藏古大陆碰撞拼接的场所。在持续数亿年的构造运动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地幔深处炽热岩浆的上涌,以及岩浆与古大陆基底的相互作用。岩层产生强烈的熔融和结晶作用,从而形成了罕见的矿化带。其复杂多样的地质现象使其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裂谷聚集了钒钛磁铁矿等47种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攀西大裂谷沿线分布着一系列山谷和盆地。雅砻江支流安宁河的渗透和滋养,使山谷、盆地温暖湿润,成为横断山区极为罕见的阳光暖谷和粮仓果乡。

因此,当最高峰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从海拔1500米的西昌平原上突然拔地而起,雄伟而神秘的山景倒映在邛海湖的光辉中时,你可以想象:它给站在谷底的人们带来想象。 。学者唐晓风说,都城的建立总要与越国疆域有关,总要有一座“名山”来“定位越国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历史悠久的建昌古城来说,螺髻山和庐山或许就是保证其长久繁荣的地标。

触摸古老冰川的遗迹

汽车从西昌出发,沿邛海西岸自北向南行驶约30分钟,即可到达普格县螺髻山镇。然后它离开山谷并盘旋上升。气候逐渐变冷,多雨多雾,植被变得茂密。在索道下站搭乘2.5公里长的缆车。在10分钟的运行时间里,它从海拔2470米突然上升到3460米的上站。马车下云雾飘过,植被由阔叶林带转变为针叶阔叶林。从混叶林带到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带,虽然高差仅1公里,但垂直带谱十分明显。

雾气和寒冷是很多人对螺髻山的深刻印象。据《西昌县志》记载,山中“日蒸荫阴,云烟氤氲,静时为雾,动时为风,升为云,落为雨”。 ”。这种湿润、多雨、多雾的气候与山下素有“日月城”之称的安宁河流域和西昌平原形成鲜明对比。

雾气给螺髻山创造了很多观赏云雾的机会。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高大挺拔的冷杉和枝干扭曲的林下灌木都披上了轻纱,朦胧而富有层次,仿佛迷失在寂静岭的异世界里。偶尔,我在一块岩石旁边发现一棵长满杜鹃花的树。我发现它们比在阳光下绽放的还要美丽。或许雾里看花就是最好的审美。

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冰川遗留痕迹_古冰川遗迹

穿过清水沟,再逆流而上,穿过一条由冰川冰碛堆积形成的终碛堤,螺髻山最大的湖泊黑龙潭突然出现在眼前。

黑龙潭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堰塞型湖泊。它是在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又被冰川冰碛堵塞。它是螺髻山最大的冰川湖。湖面呈略不规则的长方形,深嵌在茂密的针阔混交林中,湖水呈墨绿色。从空中俯瞰,黑龙潭位于清水沟上游的U型冰川山谷中。这个山谷已经被冰川改造和拓宽。地势平缓,三面环山,峰峦叠翠,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湖水静静地躺在宽阔的山谷中,清晨或黄昏时,雄伟的山峰倒映其中,波光粼粼,空灵而宁静。

黑龙潭湖岸线平直,南侧湖水明显变浅,形成小岛和一些半岛;西南侧,湖上游有一小块湿地。令人惊讶的是,湖中的岛屿和半岛实际上是冰川形成的鲸背岩。它们的背部圆润光滑,像一个温柔的抛物面。岛的背面,冷杉树高大挺拔,杜鹃花等灌木也极其茂盛。远远望去,它们真像在海里游泳的蓝鲸。这种表面光滑的岩石是冰川经过时对下伏岩石的磨损而形成的。常发育于南北两极大陆冰川区,而螺髻山山地冰川地貌区则少见。

冰川遗留痕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古冰川遗迹

> 冰川巨石

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冰川遗留痕迹

> 冰川划伤刘乾坤/刘乾坤 摄

事实上,黑龙潭湖周围还有许多有趣的冰川地貌,比如远端的角峰、刃脊、古冰斗、冰川巨石、羊背石、冰川划痕、磨光的岩石散落在湖边的密林中。地表,以及两侧基岩发育的冰川沟槽等,就像一座古代冰川遗迹博物馆。古冰川遗迹类型之丰富、特征典型、分布密集、观赏性之高极为罕见。 。

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断块山逐渐以振荡方式上升。随着每次的隆起,进入雪线的山脉都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冰川,并在不同的时间受到冰川的侵蚀。研究表明,螺髻山共经历过四次冰川入侵。最早的冰川作用开始于约78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最繁盛的冰川作用发生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早中更新世。该地区内部巨大的冰谷、冰斗、“U”形谷、盘谷等都是由这两期冰川塑造而成。最新的冰川形成于大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大约3000年前,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冰川迅速融化,最终完全退出螺髻山。虽然螺髻山现在已经没有现代冰川了,但我们看到的地貌都是经过多次冰川作用的雕琢和改造的。古老的冰川不仅塑造了螺髻山的地貌,还在这里的山脊和山谷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痕迹。古老冰川的遗迹让我们有机会体验78万年前冰河时代的景象。

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沟

冰川沟槽是古代冰川流动时,冰川中携带的岩块侵蚀两侧基岩而形成的沟槽。螺髻山冰川沟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沿着清水沟,有4条较大的冰川沟,分别以1-4号命名。其中,3号缺口位于黑龙潭出口附近的岩壁上。站在清水沟的另一边,透过茂密的树林,远远望去,岩壁上的刻痕就像一条巨大的裂缝,又直又长。冰川学家张文静经过考察认为,这条凹槽是冰川在结构裂隙的基础上形成的复合凹槽。 3号凹槽上方不远处是较为典型的4号凹槽。整个岩壁是宽阔的冰面,高四十到五十米,长约百米。冰面上可以看到四个巨大的冰川凹槽。沟槽长10~20多米,宽1~2米。 2米,深50至60厘米,凹槽指向下游,与冰川的运动方向一致。

螺髻山最大的一号冰川沟位于清水沟海拔较低的地方。需要离开主游览路线,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步行约半小时,然后穿过一座两棵树搭建的小桥。到达。这条巨型冰川沟位于清水谷中段北侧高大的岩壁(冰滑面)下方。距现代河床五六米。可见其长约40米,最大宽度为3.5米,深度为2米。它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凹槽。与3号沟槽不同的是,该沟槽就像一个卧式的U型半管。内壁和外缘被冰川磨平。如果你俯身仔细观察,你还能看到表面有许多被冰川打磨过的笔直的凹槽。微小的条纹是冰川夹带的岩石在岩壁上刻划留下的痕迹,称为冰川划痕。

事实上,除了螺髻山已发现并确定的4条冰川沟外,近几年来,学者们还在1号冰川沟对面的岩壁上发现了另一条更大的冰川沟。西坡也有不少冰川沟。发现了冰川沟。在青藏高原等古冰川作用区,偶尔也能看到冰川沟,但不如螺髻山冰川沟数量多、保存完好、规模大。这有两个原因。首先,这里的岩性特殊。螺髻山的岩石主要是火山碎屑岩,具有很强的抗风化能力。凹槽形成后,更容易保存。其次,这里的冰川作用极其强烈。冰川运动过程中,两侧山体被频繁而有力地侵蚀,在山体上留下了“伤痕”。

冰川遗留痕迹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

冰川遗留痕迹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

> 一号冰川沟 杨健/摄

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留痕迹

> 三号冰川

冰川封闭的山谷中的一组湖泊

沿着黑龙潭南岸的步道向湖的上游方向走,只见山腰云雾缭绕,湖面上水汽浓浓,让人有一种行走的感觉进入“仙境”。这一段恰好是冰川形成的宽阔而平缓的海槽。在古冰川区,冰川槽往往是美景的聚集地和最佳观赏点,螺髻山当然也不例外。走到湖上游,一块巨大的岩石矗立在路边。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部分表面被冰川打磨过。显然是一块古老冰川从上游运来的冰川巨石。这是一种异国他乡。 “飞”石。

继续向西进入茂密的森林,地势开始变得更加陡峭,我们开始爬过冰脊。冰脊是冰川从冰斗或冰窖出口形成的陡坡。螺髻山几乎每个冰川槽都有这样的冰脊,但我们要攀登的冰脊是最大的,长约1公里,高180米。冰脊上表面覆盖着一层晚冰川沉积物,地表生长着亚高山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林下的灌木层和草层也相当茂盛。草木下,各种苔藓的覆盖率达到50%。如果四五月份在森林里漫步,森林里绿意盎然,生机盎然,各种杜鹃竞相怒放。螺髻山的杜鹃花历来备受推崇。这里有近30种杜鹃花。每年花季,漫山遍野鲜花盛开。特别是这里有一种王杜鹃。它的树干粗壮,枝条高耸,盘旋盘旋,花朵大,粉红色,五彩缤纷。每逢花季,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翻过冰岭后,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冰川山谷。冰川谷又称雪盆、冰窖,是冰河时期冰川的基岩凹陷,是山地冰川的源头。在周围的山谷中很难看清他的脸。当我把航拍机举到空中时,只见周围的山谷就像一个盆地,三面环山。山的上部被冰斗、角峰和刃脊所包围,下面的冰缘形成的岩石看起来像大海或河流,下面是靛蓝色的深色针叶林。云杉、冷杉等树木树冠整齐,层次分明。茂密的森林中,数十个冰川湖如珍珠、翡翠般散落其中,这个湖群也被命名为珍珠湖群。

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留痕迹

> 鲸背岩

冰川湖是古冰川作用区常见的冰川遗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用冰川携带的物质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另一种是冰川挖掘和侵蚀底部岩石形成的洼地。由积水形成的冰蚀湖。当然,还有在冰川洼地基础上筑坝形成的复合型冰川湖。据不完全统计,螺髻山有大小湖泊近50个,常年积水。大部分为冰川湖,分布在海拔3650米的冰川山谷和冰斗中。大多数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这些冰川湖环绕着螺髻山主山脊周围的山谷,形成多个湖泊群。珍珠湖群是湖泊数量最多、最容易游客接近的湖泊群。湖群由连寿湖、仙草湖、玉矶湖、雪岔湖、仙崖湖等20个冰川湖组成。它们分散在一个直径约1.5公里的山谷中。湖泊呈珠状分布。它们之间有冰碛山或羊背石相隔,却有溪流相连。

湖泊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仙草湖和灵寿湖。仙草湖是一个近圆形的湖泊,直径约150米,面积约18000平方米。因湖周围生长着大量水生植物而得名。湖周围的水生植物占湖面积的五分之一。从空中俯瞰,它们就像是金边玉佩。水草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夏季的绿色到深秋的金黄色。尤其是秋天,站在五彩斑斓的湖山之中,秋风吹来,湖中的秋草随波摇曳,景象十分动人。湖南岸是一座经过冰川改造的丘陵山脉,线条圆润流畅。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羊背岩或鲸背岩,上面有云杉和冷杉的树冠,很漂亮。

连寿湖位于仙草湖上游。它由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湖泊组成。这两个湖在丰水季时合二为一,在旱季时彼此分开。冬季水位下降时,湖边砾石裸露在湖底。如果仔细观察,这些看似杂乱的砾石实际上是多边形或接近圆形的环形结构。砾石的大小似乎也已排序,细砾石位于中间。周围都是厚厚的。这是经过反复冻融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我们称之为石环。这种现象在上游几个湖泊的边缘都可以看到。

连山湖通过一条小溪与下游的玉矶湖相连。旅游步道绕过溪流,穿过茂密的森林。其中,要穿过一条狭窄的岩石缝隙,名叫“空谷溪”。它实际上是一个古老冰川形成的冰川,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小槽。建是南方农村常见的引水设施。它实际上是相互连接的长竹管。四川农村至今仍称这种“引水”方法为“吉水”。螺髻山古冰川起源区星罗棋布着大量冰川地貌,形态十分完整。它们或蛇形,或波浪形,或直形,生动有趣。封闭山谷中的冰川湖往往通过这些冰川相互连接,就像人工挖掘的通道一样。孔古剑冰川沿线,有非常密集的古冰川遗迹。比如,冰川两侧的岩石上都有密集的冰川划痕,甚至还有大片的凹槽。步行时,您还可能会遇到巨大的冰川巨石或几个光滑的冰面。

降雨充沛

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古冰川遗迹_冰川遗留痕迹

它是古冰川发育的重要原因。

在螺髻山,一旦到达索道上站,实际上就进入了古冰川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几乎所有的地貌都与冰川有关。沿着步行道,您可以沉浸在湖光山色、森林花卉的景色中,同时又仿佛进入了古老的冰川遗迹博物馆。这里有锋利的山峰、薄如刀刃的山脊、宽如盆地的冰窖、大如勺子的冰斗、层叠的冰脊、星罗棋布的湖泊、光滑平整的羊背石、冰滑的表面。这里有巨大的槽状U形山谷,有冰川凹槽,有堤岸、山脊状的冰碛堆积物,有峰状柱状的边缘岩柱,还有大量的巨石、石环、壶洞、冰川划痕等,包括几乎古代冰川运动形成的各类遗迹,其丰富程度极为罕见。

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冰川地貌值得一提。它经常出现在山脉或山脊的上部,有时也出现在冰川山谷中。它大如孤峰,小如石柱,尖顶厚底,柱体圆润。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喀斯特柱。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座孤山,山顶裸露在冰面上。也就是说,当冰川侵蚀时,它的下半部被冰川覆盖,上半部暴露在冰上。这种冰川地貌在大陆冰川中很常见,但在螺髻山却随处可见,是典型的山地冰川。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看到这些随处可见的冰川遗迹,尤其是光滑圆润的山体和深深嵌入岩壁的凹槽,不免让人好奇冰河时期螺髻山的冰川有多大,力量有多大。几岁了?研究表明,冰川最盛时,从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主峰到海拔约2000米的山麓,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群山周围的每一条沟壑都布满了冰川,无数的冰川蜿蜒如长龙。 ,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除了优越的海拔和地形条件外,气候也是螺髻山古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位于中国西部雨幕带南端。华西雨幕带是我国著名的降水带。降水充沛,低山平原地区持续毛毛雨,高山区大面积降雪。这里年降水量至少在1200毫米以上,丰富的降水量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 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

低调却又不凡

螺髻山丰富而典型的冰川遗迹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朱垂教授曾登山,称黑龙潭冰川湖为“天池”。 1958年,袁福利教授对螺髻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首次地质调查。 1965年,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亲自组织指导西南第四纪冰川专业考察队对螺髻山进行重点考察,并重新分类确定了这里的冰川期。从此,这里成为冰川学研究的圣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院校以及崔志久、谢友玉、张文静等冰川都曾来到这里,在这里的山岭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和足迹。在山谷里。

在众多研究者中,我最熟悉、最敬佩的一位是张文静先生。多次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南北极科学考察。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科普方面也很出色。 2010年、2011年两次率领螺髻山科考,考察了螺髻山主峰、北摆顶等人迹罕至的地区。探险经历和成果收录在《美丽四川·螺髻山》一书中。张文静在本书的后记中写道:“螺髻山是我们了解地球亿万年发展变化的生动窗口……演替过程,是我们历史气候变迁的活化石。地球,一把打开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自然博物馆的钥匙。”

螺髻山在彝语中被称为“艾安哈波”,意为“神灵保护的山”。它的名字来源于古代洪水传说。据说,洪水时期,整个地球被海洋覆盖,所有的山脉都被洪水淹没。只有一只落难的鸭子还站在螺髻山顶上。这个传说不仅存在于螺髻山,在彝族很多地区也有。类似于圣经中的大洪水、诺亚方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洪水。他们应该都与远古人类有关。全球洪水的记忆。大约一万年前,地球温度迅速上升,世界进入间冰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迅速融化。冰川融化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导致下游洪水泛滥和海平面上升。人类对洪水的共同记忆是否与一万年前的气候变化和冰川融化有关?

相传,螺髻山在汉唐时期曾是佛教名山,青色宫殿、寺庙众多。不知道什么原因,唐朝末年之后,佛教在这里逐渐衰落。俗话说“螺蛳包消失,峨嵋出现”。 “螺髻山开,峨眉山闭”是明代进士马忠良在普格广为流传的《螺髻山行记》中写下的对螺髻山的赞誉。但目前还不清楚如何解释这句话。看来螺髻山还算是幸运的低调。如果对外开放的话,峨眉山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螺髻山也并非一直低调。据记载,清代曹洞宗以紫衣山(螺髻山)寺院为主寺。它有一个“巨大的开山工程”,建造了两座亭子和十三座寺庙。佛教曾在螺髻山复兴,但好景不长。这里再次衰落,青色的宫殿和寺庙日益颓废,只剩下坟墓和塔楼的废墟。螺髻山佛教兴衰的原因无人知晓。

螺髻山确实是一个低调的地方,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美丽原始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古冰川遗迹。这座有“天下名山”潜质的螺髻山,静静地坐落在琼海一角,让人来来往往的山脚下,看人间花开花落。

冰川遗留痕迹_冰川遗迹怎样形成的_古冰川遗迹

> 草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