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君:唐代经书作家及其书法艺术

2024-04-27 -

敦煌莫高窟供养菩萨_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_敦煌莫高窟女供养人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_敦煌莫高窟供养菩萨_敦煌莫高窟女供养人

敦煌经洞发现的古卷年代为金代至宋元时期。 大部分是唐代的,很多都有隶书和年号的铭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经文。 盛和他的书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信息。

一、经文作者身份及抄写情况

唐代主要经书作者的身份十分复杂。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可以将他们大致分为官方的经书作者和民间的经书作者。

(1) 官方经文作者

这类经学生一般是秘书省、门下省的“正书法家”(又称书法家、楷书家、群书法家)。 尚书部秘书抄经如下:1456年《法华经》第五卷末题曰:“元三年五月十三日,孙玄双楷书。 ” 当然,省秘书抄经是2295年的《老子化经》,最后一章是这样的:“大业八年八月十四日王丑撰”,后署名“秘书书”。 。

省内抄写经文的事例很多,如:2637年妙法法华经第三卷末题:“元三年八月一日,写洪文馆楷书。” 《妙法莲华经》第六卷第3348号,末署:“元元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左春芳萧敬楷书。” 注:弘文殿属门夏行省,左春芳位于东宫,但隶属门夏制。

没有注明抄写者所属部门,但从书写格式来看,属于正抄经,如3094年《妙法莲华经卷三》末所示:“撰者书法家刘一石于乙丰二年5月21日《妙法莲华经》第四卷卷末,巳3079年为:“咸亨二年10月12日景胜景德撰”。 如果我们将这种抄本与盛门夏、盛秘书抄本的结尾进行比较。 上面列出的名字,比如楚晓、香雪等等,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应该还是从门夏行省或者司行省抄写经文的。

《旧唐书》卷四十三《正史》显示,弘文殿有“正书法家三十人”,史殿有“正书法家三十五人”,崇文殿有“书法家二人”。 开元年间张九龄等人所著的《唐柳典》卷十也记载秘书省有“楷书作家八十人”,卷八记载弘文馆有“楷书二十五人”。作家”。 虽然无法确切知道这些“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职责,但可以知道的是,为政府抄写经文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这些政府文士是如何训练的? 唐政府曾规定:“凡爱好学习书法、有学习书法天赋者,均可入(弘文)图书馆学习书法。”①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曾教授楷书。 擅长书法的人到各个图书馆担任书法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些书法家没有正式的职称和级别,相当于“小职员”,受政府聘用。 关于他们的事迹,人们知之甚少。 比如郭全,就是唐代经学的学生。 关于他的身世,明代杜牧在《御异篇》中说:“郭全,太宗时人,唐代仲景学生,郭权受命写字” 《山间律》一书中,书末有注“朱辰”,真名严礼,书精深,甚至与梅近。”这些记载其实都记载在《山间律》末尾的铭文中。 徐□在卷后的跋文中还写道:“余氏所藏《兰亭序》末为褚胜国抄写,后为苏、糜题写。对其书法的评价应为根据婷的教诲,如今看此卷,相信不虚。 由此可知,如果两本国家记录属于同一人,他应该是《贞观诗经》的学生,抄写了《兰亭序》,并根据圣旨写下了《善鉴》。 没有关于他的其他信息。

政府抄写的经文大部分被送往各州作为学习样本。 因此,写经的要求非常严格,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体系。 这个完整的体系可以从任何官方经典抄本的结尾处清楚地看到。 《法华经》第二卷第2573号的结尾是这样的:

咸亨四年9月17日,省内一批书法家封印《安昌书》

使用二十张纸

装饰教程

小学部大状岩寺和尚怀福

西明寺僧人玄真重学

敦煌莫高窟供养菩萨_敦煌莫高窟女供养人_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三派西明寺僧人玄真

了解更多关于太原寺大德符的内容

了解更多关于太原寺的大德

了解更多关于太原寺稻城的信息

了解更多关于太原寺稻城的信息

司农寺林业部门命李德法官

遣太中大夫兼工部尚书、兵部侍郎,督办永兴县开国元勋余昌。

抄经的时间、抄经的人、用纸量、装潢师、第一校对者、第二校对者、第三校对者、详读者、监修者等等许多名字都列在本卷末尾。 这几乎是所有官方抄写经典的规定。 当时纸张尺寸较小,又因经卷多为长篇,必须将纸张连成长卷。 写经的人不一定精通佛法,所以往往都是用寺院的和尚来第一、二、三派。 详细读经的人,多是德高望重的僧侣。 上面所列的大德神符、大德贾尚、太原寺道成尊者,都是玄奘大师的弟子,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因此,三位和尚主持了许多政府手稿的详细阅读。 粗略翻阅台湾出版的《敦煌瑰宝》可知,其中《斯1456》、《斯2573》、《斯2637》、《斯2956》、《斯3079》、《斯3094》等经文,均是三部详细阅读。 大多数监察员是政府官员。 其中,余昌是唐代书法家余世南的儿子。 他还担任抄经的督师,如《司2573》、《司3079》等。正因如此,御书生抄写的数万卷经书都非常工整,字迹潦草、涂改可说最小化。

由于官书手抄经文是发给州道的经文样本,所以州、道还必须提供粮钱和抄写经文用的麻纸。 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载:“贞元三年,秘书刘太真报……去年八月十四日,下令修经,命诸道士供粮钱。写作。”

(二)民间经文作者

我们简单地将写经这种民间或官方的活动归入民间写经。

僧侣和官方学经生以及手抄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人们信仰佛教,希望佛陀能够使人们家庭幸福、祛病避灾、保佑亲人、拯救死者灵魂。 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诉诸念佛。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经文,其中有一些经文来自民间。

民间抄经人是随着佛教兴起而自发出现的抄经群体。 关于他们的身份,胡适先生在《敦煌石室经铭记·敦煌杂记序》中说:“经书有的是师父写的,有的是学童(校官)写的,有的是人写的。” “县里的学生抄经的情况是这样的。 1893年《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七,末题为“敦煌县学生所著”; 所谓施主聘用的人,包括专门的撰稿人,如寺2424年《佛说阿弥陀经》的最后落款写道:“李凤玉于景隆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撰,当时十二月十一日,清女邓氏,仍于家中,抄写《阿弥陀经》,以无量圣德,达法界众生,享西方供养之乐。” 其中,自称“纯洁忠实的女人”的邓应该是“捐赠者”,李凤玉也不例外。 因为从经文的书法来看,他的文笔相当娴熟、严谨,与当时的经文书写风格无异。 从经文的铭文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些经文作者的名字。 例如,《北京图书馆第44号》和《笛子第99号》都是汪涵写的。 值得补充的是,唐代传说中所谓的“女仙”吴彩鸾,其实是一位经济学女学生。 宋代张邦吉在《墨庄漫录》中记载:“川中道江迎香园藏经六十卷,为蔡鸾所著”。 另外,《宣和书谱》卷五记载,吴才鸾写“唐《唐韵》,亦是“为生存”,“然而,一日可写数十万字。” 《唐韵》花费“五千文”,而宋宣和年间,宫廷保留其原版,书法十有三,故《宣和书法》编撰者称书法。 “在仙人之中,别具一格。”

除了法师和学童之外,不少文人也有写经的经历。 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写经也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 有的甚至在家庭贫困时靠抄写经文谋生。

诚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家抄经的现象不少,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自己创业也很常见。 《唐会要》卷四十九《杂录》记载,玄宗于开元二年7月29日下旨,不准“开店写经,公开铸佛”。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被揭露。 “经”是当时经商的重要经营手段。 店铺大多集中在寺庙附近,因为信教男女念经、念佛后,会直接向寺庙捐献佛经,积累功德。 当然,寺院是非常重要的写经场所。 例如,1073年《菩萨戒》的结尾是“乾符四年四月报恩寺写”,721年《金刚般若经》卷二的结尾是“广安二年六月五日”。德年,至沙州龙兴寺。”

除了寺庙和商店外,交通要道上也时常有人抄经、乞讨钱财。 据《酉阳杂族》卷五段成式《归溪》记载,大历时期,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经常出现一个无手的残疾儿童。 他“左脚执笔,写经乞钱”。 写字的时候,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扔笔,用脚握住它,也不会丢失。 字迹不如隶书楷书。”

写圣经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写圣经的人自然应该得到报酬。 约伯记 2912 年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撰写圣经的代价: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_敦煌莫高窟女供养人_敦煌莫高窟供养菩萨

请写出《大般若经》的一部分。 请赐银盘三盘(共三十五两),小麦一百粒,小米五十粒,粉四斤。

宣和举掌祝贺,并用自己提供的墨墨在直纸上书写了经书。

4月8日 弟子康秀华□②

写一部《大般若经》能得到这样的报酬,不算少,但大多数情况并不理想。 北京图书馆藏第68号敦煌卷,收录有作者的怨诗。 诗曰:“写书不饮酒,笔常干,文作适当,为后人所读。学郎姓,问人求。”当你长大后,如果你积累了损失并快速学习,你将成为第一个作为成年人写作的人。” 苏字九十九号的书法家对这首诗颇有怨言,说道:“今日写书,为何不送钱?谁是流氓?我不相视。” 思第692号《秦女歌》为张胜佑于公元919年所作,诗末有一首曰:“今日作一本书,共五升麦。 高黛(借)得不到,否则就是他自己的灾难。” 看来,商人辛辛苦苦却一无所获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抄经的兴衰,受到佛教兴衰的影响。 《隋书》卷三十五《经济志》载:“开皇元年,高祖下旨天下,凡人皆可出家。仍令吉口俸禄,造经像,并京师、并州、相州、洛州等,各大城池,皆有经书,由官吏所撰,置于寺院之中,但也有单独书写,藏于秘密阁中的,各地人都追随而行。民间佛经的数量比六经还要多数百倍。” 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民间抄经有多么繁荣。 但李唐建国时,高祖、太宗并不崇奉佛教。 唐代佛教的兴盛始于高宗时期。 这与隋朝武则天母亲杨氏有关。 与代官王雄之后有关。 武周革命期间,他试图用佛法来证明自己特殊的政治地位。”③北京图书馆编着的《敦煌石室经碑汇编》中,杨隋及明代唐高宗、武则天数量最多,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十三日规定:“天下庙宇建筑先行,从此以后,不再允许创作。”这也影响了佛经的创作。

二、写经书法艺术分析

(一)敦煌经抄本及经书书法的渊源

写经书法具有很强的特色,被称为“经圣体”。 然而,从师承的渊源来看,我们发现经学生仍然以社会上流行的书法范本作为自己的范本。 这一点,从敦煌经中找到的一些经文可以清楚地回答这一点。

敦煌古卷中的两幅作品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兰亭序》第2544号全文,郑汝中先生在其《敦煌书法略论》一文中称其为“景生所书”⑤。 文字写完后,两行“永和九年”倒过来了。 这位无名之人的经书所写的名字,并不被认为是最高质量的,文笔还远未成熟,结构还比较粗糙,但这也揭示了经书学生也使用了《兰亭序》。 ”作为书法练习的典范。 斯里兰卡《佛经解说》第1619卷的背面附有一张纸。 每一行都有相同的单词。 从左到右分别是“若统一之约未至”这几个字,显然也是右君为《兰亭序》写的。 文中未写完的句子虽然看上去不像是书法高手写的,但风格上还是力求接近《兰亭序》的。

智勇是隋代大师王熙的第七代孙。 王羲对他的书法深感兴趣,因此习致庸书法成为唐代人们的时尚。 智勇的代表作是甄草的《千字文》。 敦煌石室制作的《智庸千字文》可以说是敦煌古卷中以智庸《千字文》为蓝本的最成功的作品。 楷书和谐俊秀,草书流畅流畅,又流畅规范。 已得智勇三尝。 。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此书贞观十五年七月刊,姜山金录”。 此题为楷书,与本意一致。 从其严谨的结构来看,正是唐景生的初衷。 据文献记载,智勇写了《千字文》800本,分发给浙东各寺院。 一时间流传甚广,成为寺院法师和民间学经者修行的典范。 蒋山金在敦煌发现智庸《千字经》,说明智庸《千字经》的影响相当广泛。

另有唐高宗咸亨三年(627年)石刻“怀仁吉王书《圣教序》”。 立即引起广泛影响。 皇帝的翰林侍从也研究过这块碑,甚至“当时专门抄经的人”书法家和经学生的书法都是从这本书中衍生出来的。

这些信息表明,经书风格是在崇尚“王体”书法的氛围中确立的。

但写经文的要求是抄写者必须认真、谨慎,一划一划地抄写,工整的楷书。 因此,它无法表达王体书法“惊龙飘浮,行云飘逸”的奔放之美。 相反,是一种严谨、严厉的作风。 因此,景升书法与初唐欧阳询、虞世南(亦学王舒)的风格几乎相同。 这并不奇怪。 欧、于都是从研究王术起家的。 他们自己身份的形成,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吸收王树的精神。 自盛唐开元以来,明朝皇帝有“胖”字,徐浩首名。与当时的皇帝相一致,“胖”字由此诞生。经典”⑦。 打开敦煌经卷,有不少字体由细变肥。 这样的752部《佛说佛名经》,比786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要丰富、宽广得多。 晚唐产生的丰润书法风格,看似受到面风的影响,但实际上是同一审美时代出现的书法风格的相似。 正如钱邕在《绿苑从化·疏学》中所说:“经中,有近于楚、近于燕、徐者。” 这一切“也是时代决定的”。

此外,敦煌经中还发现了当时流行的书法书籍,即《子宝》,有五种,分别是巳619、巳6024、约伯2058、约伯2717、约伯3906。语言文字的大众化,又像《千录子书》一样,提倡文字的规范化。 因此,敦煌书法中异体字极少,可能与这种宣传有关。 当然,这也与经文易读的实际影响有关。

(二)经文书法的艺术价值

敦煌的一些经书书法反映了唐代书法的高水平。 《妙法莲华经》卷一中初唐人所写的“序”下半部和“方便品”上半部,被书法界权威赞誉为“笔法完美”。 ”而且意境飞扬,足以与颜、欧、楚相媲美。“鸣沙的余墨,确实算上品了。”8 书法界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作品。唐代,名家书法家对写经书法极为重视,视而不见。御藏注疏《宣和书谱》,不以人论书,也能客观评价其书法水平:“杨亭,吾不。不知道是谁,是石镜的学生。 他的楷书书法功底深厚。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公元692-694年),他一度受到同辈的称赞。 ……唐代,景生各代都有统一性,先天优越的都是名著,比如宫廷书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同书卷十曰:“唐三百年,书法家尤盛。 清代钱镛在《绿缘丛化集》中说:“唐代佛经仅一两本,多出自尼子道六,谓之经圣书。有的接近欧、楚,有的丰满,接近严、徐。宋朝不能破。 且距唐已千余年,经典虽已成书,仍弥足珍贵。” 元明以来,一些唐代著作被认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所写,如《西圣经》。 由于是褚遂良的著作,所以《令非经》据说是钟绍经所著,而令版《道德经》上卷又被误认为是徐浩所著。 其实这些都是出自唐朝的无名经文。 生命之手。 ⑨ 这种误解恰恰说明,一些经典书法确实具有可以与名家书法相媲美的高超水平。

唐代所写的经文,大多是每字每块玉器都经过精心构思。 以无名者所著的《大乘楞伽经》为例。 字里行间,有清晰的黑丝柱(这也是写经的常见形式)。 经卷就在黑丝柱内。 总体来说,干净整洁。 很可爱,每个字大部分都分布在“四个方格”内。 这是唐代书法统一性的重要体现。 但如果仔细观察每个字,就会发现四个方格的变化较多,尤其是突出横划、笔画等主笔画。 字形中间的横笔常常笔直地插入,类似于锋利的刀子,当你写完笔时你会停顿一下。 ,即作为反击,给人一种速度快感的感觉。 当然,这种开门见山的行文也是出于抄写经文的速度要求。

敦煌莫高窟女供养人_敦煌莫高窟供养菩萨_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

唐代的写经书法风格与魏晋不同。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唐代的笔画总体上是匀称的。 虽然直横的笔画往往表现出魏晋时期的官风,但最终的笔画并没有一味放纵,因此并没有魏晋经文视觉失重带来的夸张美感,这一点不言而喻。唐代经文与晋代《三国·武志》的比较。 还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经文书写中存在着一些流畅的线索,这不仅显示了抄写者的熟练程度,而且还为“段严”增添了几分流畅。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现象,即敦煌经并非都是高质量的。 相反,有的很粗糙,一些楷书的基本功也很缺乏。 如此看来,719《佛经》的书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手稿,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胡适先生认为,这种校勘差、书法粗糙的作品,“很可能是文盲学童、小僧人照样乱涂乱画,或者是不识字的女施主聘请商业经书作家乱写造成的”。 校勘时间是,这两类经文不会被使用。”⑩当然,即使是粗抄的经文,一个不识字的人也不会抄写。 练习书法的时间短或对“捐助者”的指责也可能会产生问题。 优秀的经文抄写。 民间的佛教信徒往往雇不起人抄经,就自己抄经。 这种未经训练的抄写难免显得有些粗糙,而经过重重把关的政府抄写也难免显得有些粗糙。 当然,类似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三)古典书法与民间书法的比较

我们曾经把民间写经称为民间写经,但这里的民间是指精于功夫的抄写阶层,这与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笔墨训练的平民阶层并不相符。 从敦煌莫高窟捐赠者的碑文,以及来自非专业“书法家”队伍的老百姓的书法如一些合同、账目、文件、墓志铭等,我们可以看到认为经典的书法和普通人的书法是完全不同的。 的。

敦煌莫高窟第107窟,有唐代女施主的墨迹,上书:“释迦牟尼佛六驱,愿弃辱向善,仁慈一心”。支持女性。” 从结构、风格上看,宽窄不同,疏密不同,笔画也分散,不连贯,略显笨拙。 又如1964年吐鲁番县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索山奴田契》,字迹密密麻麻,书写随意、方便,没有任何矫饰,只能看清楚。 这两类作品都是未经特殊训练的平民所写。 他们对用笔的熟练程度、对结构的掌握、对美的把握,当然不是写经的书法水平可以比拟的。

还有一种民间书法,以行书的形式出现。 如《流沙遗物》中金祖同编的咸亨二年《买练收》,仅有四行,但左右两侧弓形,上下呼应。 气势确实能给人一种动感的美感。 一条长线贯穿中间,其“屋漏”之趣跃然纸上,增添了整篇文章的灵动与活泼。 老百姓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做作,严格之后无法“标准化”。 如果说经书书法体现了一种成熟和完善,那么民间契约书账书法则体现了一种技法尚未完全成熟的新鲜感。 老百姓书法所表达的闲适、自然,或许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美的独特发现,源于中华民族特殊审美心理的长期积累,无需担心”。书法的绝对完美,因此没有严重或假装的痕迹,所揭示的主要是休闲和活泼,没有限制,甚至没有太多技巧。” 毫无疑问,经典书法的成熟美与民间书法的新鲜美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引起的。 撰写经文的目的是传播和背诵它们,因此,在复制圣经时,我们必须瞄准标准化和整洁。 同时,我们必须知道,人们通过中风仔细而尊重地复制经文,在佛陀中表达自己的庇护。 普通百姓在佛陀中表达避难所。 只要清楚地解释并写下书法,就不必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书法。 当然,基于实用性,普通百姓的书法也关注美学。 例如,我们可以从普通百姓撰写的唐王朝墓志铭中得到一个一般的想法。 目前,的书法和普通人的书法非常相似,但是如果我们以完美和标准化的标准进行衡量,那么普通人的书法将立即与圣经书法分开。

文化影响艺术,艺术是文化的体现。 从唐·佛经书法的整洁和标准化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佛教​​通过佛经写作和佛教艺术协议积累功绩的目的。 没有这些文化检查,我们可以谈论佛经书法的优点并判断其艺术水平。 ,这是毫无意义的。

笔记:

①“唐王朝的刘·黛安”的批量8。

liu 的“ ”中引用了“ 的第一个系列”(第15卷),由Huang 编辑,由 发行。

chen Yinke的“用邓汉·斯通室( Stone )撰写的关于经文的铭文的序言”,请参阅1980年10月的《上海古书籍出版社》,《金明格安系列手稿第二部分》,上海古书籍出版社。

④“ Tang ”第49卷“其他记录”。

⑤“ 研究”第4期,1991年。

⑥汉·乔潘(Han )的“ Bu 的“郑”(Zheng)关于孔子的分析的笔记,“唐朝的手稿和书法”,请参见“ Sui,Tang and Fift五王朝的历史收藏”, 1979 。

⑦富富的“ 著名谚语”。

Qi Gong在1981年由中华书公司出版的“ Qi Gong's ”中包含的“ Tang 撰写的经典片段”。

⑨“气功收藏·刘Yong关于唐朝人撰写的经典的后记”。

hu shi的“用邓豪( Stone )撰写的关于佛经的铭文和邓豪()杂项唱片的序言,其中包括在“邓豪()系列的第一个集合”(10)中,由黄东武(Huang )编辑,并由台北 发行。 Wang Yong and Li Miao编写的“古代中国砖”,1990年的《知识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