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封建时代县级最高学府和精神圣殿

2024-08-04 -

孔庙和文庙

如今市医院古城区所在的地方,曾经矗立着一片宏伟的建筑群,其文化气息和气势比北边的县衙还要高贵,这就是文庙以及以文庙为核心的一组建筑。

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福鼎县志》载:

“文庙在县城南门外,乾隆四年置县,六年知县傅伟祖奉皇帝旨意修建。正中为大成殿,东西两厢。殿南为霁门,霁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南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四周有宫墙。大成殿左为崇圣殿,殿前有葵光阁,阁前有圣圣殿。”

文庙,又称孔庙、孔庙、太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建筑。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在历代对塑造中国文化和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推崇孔子,把建庙祭祀孔子视为全国性的大事。唐代以后,规定州、州、县所在地都要建文庙或文庙。

祭祀庙宇_祭拜文庙_文庙祭祀

孔庙祭祀是中国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汉高祖刘邦在曲阜以大囚祭孔,这是皇帝第一次祭孔。南北朝近八百年间,中国历经朝代更迭、国家分裂、佛教兴盛,但祭孔、立庙的风气却从未废止。唐太宗贞观四年,下诏“各州县学,皆建孔庙”。从此,“州县皆有学,学皆有先师庙”,促使士人受到圣贤光辉的熏陶,对“受祀于孔庙”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代以后,历代政府也将弘扬、实践孔子思想的杰出人物,都供奉在孔庙中,其中既有孔子的弟子,更多的是历代的儒家大师。孔庙是祭祀孔子和历代圣贤、诸子百家、儒家学者的地方,是孔子和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象征,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历代传统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家园。

福鼎建县于清乾隆四年,建县之初,文庙修建是该县数百项产业之一。第三年,即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任县令傅维祖遵照文书,按章程动工修建文庙。后由何汉南、萧克昌等人募款重建。

文庙包括大成殿、两廊、蓟门、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奎光阁、圣圣殿(朱文公祠)等一组建筑,布局如下:

大成殿位于文庙正中,内有清代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比天地”,嘉庆皇帝亲笔题写的“圣上大人”。正殿供奉“圣上大师孔子”。殿南为蓟门(大成门),蓟门左为名臣庙,供奉唐、宋、元、明、清五十九位名臣,蓟门右为贤士庙,供奉宋、清四位贤士。蓟门南为棂星门,门外有泮池,池池四周有宫墙。

大成殿左侧为崇圣殿,内供奉五位神祇。崇圣殿前有奎光阁,再前行有圣圣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学生石彬奎重修圣圣殿,改名为朱子庙。民国版《福鼎县志》卷二十《祠庙祭祀》载:

祭祀庙宇_文庙祭祀_祭拜文庙

“朱子庙在府南门外文庙左侧,每年春秋二季初一鼎日祭祀。”

文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庙中有学,学中有庙”,“庙校合一”。它不仅是祭祀祖先圣贤的场所,更是学问的殿堂,是一州、一县的最高学府。庙是学的信仰中心,学是庙存在的基础。这种“庙校合一”的体制,有利于莘莘学子在祭祖拜师的氛围中熏陶,专心致志地学习儒家经典,从内心深处感悟、领悟儒家文化的精髓。

因此,文庙建成后,在文庙西侧扩建了县学(即儒学,又称学宫),两座建筑连为一体。县学的主要建筑有:以明伦殿为中心,为正殿,左右为书房。明伦殿北建有纪检署,南建有仪门。仪门前另有一门,称头门,头门前有围墙。

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何汉南重修文庙时,在文庙两侧加设石牌坊,立下马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萧克昌在明伦殿加设卧碑,上书“卧碑铭文”,详述教诲,以约束读书人日常行为,相当于现在的《学人守则》。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当时人所写的两篇关于萧克昌修缮文庙和加设卧碑的文章。 一篇是时任县学指导老师、邵武人佟衡所写的《县学建碑记》;一篇是时任富宁县令李霸应县令萧克昌之请所写的《福鼎县学重修记》。

清代,学生要经过县、府、书院三级考试(统称通士),通过考试的人才被称为生元(又称福生、相生),俗称秀才(或秀师,博士弟子),从而取得免费入读县学或州学和参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的考试,及格者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的资格。在校学生管理相当严格,入学后每年都要参加年会,成绩优异者称为俸禄生、加生,政府提供伙食费。乾隆年间,福鼎县学共有学生34人,其中俸禄生、加生10人,加生人数不限。 每年举行两次科举,选拔7名文武同生,道光年间起,县学招生数量逐渐增多。

如前所述,清代县学设置了教官一职,在学宫内专门建造教官衙门。入县学的学生每月要听一次教官讲课,称为月课。上课前要拜孔子并诵读《圣旨》,接受教官的管教,检查是否遵照卧碑铭文,并参加祭孔等礼仪祭祀活动。

县学馆藏书量有一定的规模,主要有:《周易》四卷、《诗经》八卷、《春秋》八卷、诗文集六十八卷、《十七史》一卷、《御制讲义》一卷、《十三经注疏》一卷、《御制学政全书》二十四卷、《乐谱》十卷、《御制培文云府》一卷、《省志》一百一十二卷、《御制(四书)》一卷、《御制三礼义》十八卷、《祭祀书》一卷、《圣旨》一卷、《真言真义》二卷。小学部》、《皇纂礼部杂章》六十卷、《节韵余用义》一卷。

文庙一直存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清末,废除科举,提倡新学,文庙不再开展教学活动,但祭孔的礼仪仍然保留下来。民国版《福鼎县志》卷二十《祠堂志》记载如下:

“孔庙……原名文庙。民国三年,中央礼仪司新设‘祭孔大典’,庙名亦改。祭祀名称皆略改,祭祀仍为春秋二日,祭祀隆重。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改名,但于孔诞辰(国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祭祀。大成殿为祭祀大圣大师孔子的主殿。”

抗日战争时期,萧宗乾等创办福鼎简易师范学校,以文庙为校舍,解放前夕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文庙、明伦堂、三官殿等被拆除,原址改建为福鼎县医院。

□ 按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